菜单 menu

前言

录入时间: 2007-07-19

    童年对于人的记忆刻骨铭心,是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儿童的涂画行为是此种经验的重要组成。画即最初意义上的写,写只是十分缓慢地脱胎于原始绘画的符号,文字还需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有上一代传播给下一代,但是画画却不然,基本上儿童都拥有这种天赋,儿童的画与他们独立的精神世界是相宜的。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和唯理智教育的影响亦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儿童和儿童美术教育。在迅速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某些成人屈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把儿童变成过度和模糊的投资对象,适时,各种蜂拥而至的忽略儿童情感体验的以牟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巧为基点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与此同时,在物质文明急速推进及各种扭曲了的虚拟情境背后,优劣并存,且具有病毒性的大众文化亦无时不在感染侵袭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其中尤以异常孤独的儿童为甚。我们看到,不少学习画画的儿童对单纯朴素的东西已出现失去感觉的危险。
    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因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功能,一直被当作有效的教育手段,生命的每一瞬间都在为下一步作铺垫,不论是孩子的游戏还是他们的画画,如果忽视了儿童本身的生命冲动,这样的美术教育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半个教育,借用展览的形式给儿童提供一个展示他们在艺术创作活动中与生命欢愉的空间,以此展示儿童平时不为人所注重的生存,学习和游戏的状态,并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无论是幼儿的涂鸦,还是孩子们在屋外的涂画,或是长沙福利院特殊儿童的心灵图式,当我们将广州、深圳、珠海、北京及常州和无锡等城市的孩子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的状态,与“蒲公英行动”课题组的贫困地区的陕西安康和江西九江以及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孩子的美术学习,与香港、台湾儿童美术借用的理念,以及美国、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和德国儿童在美术教育中的表现置放在同一平台上思考的时候,不论是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去看,人们都会发现,最能打动人心的仍莫过于它们那充满寓意和情感的一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儿童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他们必须通过学习,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集情感与理性为一体的美术教育,在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始终是无法替代的。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与美术教育的结果是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表现无疑与儿童在艺术教育中形成的整体素质是一致的,其中既包含有人文的情怀,又不失文化的形态。因为只有这样,充满人文关爱的艺术教育才会给予孩子一个率真的童年。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委员会、广东美术馆、中华世纪坛
2003年11月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