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前言

录入时间: 2007-07-19

    广州市西北郊槎头,有一小岛,名曰“沉香岛”,由沉香岛往北不远,即为北江与流溪河汇合处,这里两山对峙,石壁如门,为宋元时期羊城八景之一“石门返照”所在,石门下游有一“贪泉”,据说饮泉即起贪欲。
    晋代广州刺史吴隐之为官清廉,不信贪泉之邪,作诗云“古人云此水,一歃坏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隐居首阳山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倘若饮了此水,光鉴如镜的心里,同样不会发出一丝一毫的 贪欲。这位取号“隐之”的刺史,为官三年,两袖清风,上任时从这条江乘船而过,风平浪静,离任时又从此江经过,他站立船头,心平气和,自以为明镜高悬,无愧于黎民百姓。岂不料猛然间天昏地黑,狂风暴雨直摧桅杆。江中恶浪翻腾,危及船舸。刺史大惊,自省并无丝毫贪欲,转而问夫人:“离去时可受了什么馈赠?”
    夫人沉思半晌答曰:“受领过一块沉香木。”刺史大怒,连声喝道:“扔了,扔了,别让一块沉香木误我一生清白。”
    沉香木被扔到了江中。片刻,浪息风偃,雨霁云散,江天一派清朗。大船终于得以扬帆,于是这块沉香木就变成了沉香岛。

    这则动人的反腐倡廉传说一度只流传在沉寂的沉香岛上,2003年 ,伴随着一些与这个小岛有密切关联的缘分,它漂流到了广州的另一个江心洲--二沙岛上。在这一年里,因为沉香岛的浪漫命名,也因为双方的缘分所积,两个原本陌生的沙洲之间联系频繁了起来。
    沉香岛上坐落着广州市槎头劳教所,自1985年 开始,常驻于此地的干警们和作短期驻留的女学员们在这里积极地推进着重塑灵魂的艰巨工程,沉香岛久久为这个繁忙的大都市所陌生,但岛上的人们却丝毫不敢怠慢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这里气氛井然,人们忙忙碌碌一如这个大都市;二沙岛上六年前建起了广东美术馆,朝九晚五的美术馆工作人员们正以空前的工作效率服务于这个1000万人口的大都市,为完成一个文化大省的蓝图而本分地劳作着,两个小岛因为地理位置而互相疏离,同时也因为各自忙碌的不同理由而彼此陌生,大家似乎都忘记了眼前那一江静静流过的珠水。
    所幸的是一个突发的奇想让两个小岛在这一年结缘,今天我们共同发起并举办了这个以“人生·劳动·艺术”为主题的小型艺术展览,展场就在远离艺术氛围的沉香岛,展期只有三天,展品的时间上限为20世纪40年代,下限至21世纪初,20余件展品以不同时段、不同视角及不同艺术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人的劳动场面和劳动观。
    劳动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手段,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流程里,我们通过劳动实现着个人梦想,改善着周遭环境,也调和着彼此的亲情友情。这是一种积极稳健的人生态度,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人生实践。个人的平凡劳动构成了美好祥和的社会景象,平凡的劳动也因为人们的勇于开拓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而赋予了理想的光环,成为人类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救赎的积极方式,人们因而对这种朴实平凡的态度加以敬仰,也才有了如此之多的关于劳动的艺术创作。
    用艺术的方式向特殊社区和特殊人群来阐释一个人类恒久的生存经验,在今天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这一,貌似新颖的方式仍然不乏冒险色彩: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还是首次面对如此具体而特殊的微型社区,而劳教系统也是首次尝试将美术欣赏纳入对学员的教育之中,因为这种初次尝试的性质,我们难免在构思和实践上显得粗糙。但我们十分庆幸两个小岛已经达成的默契,在让公民获得文化平权的理念实践中,展览成功地迈出了一步,我们衷心期待这个展览能为学员们提供一点启示,也希望艺术能够助成我们每个人的美好生活。
    感谢所有为展览的举办而不辞辛劳的人们。


广东美术馆 、广州市槎头劳教所
2003年9月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