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首届漆画学术提名展研讨会

录入时间: 2007-10-25

    “首届中国漆画2002年7月9日下午,“首届中国漆画学术提名展”研讨会在广东美术馆专家俱乐部举办。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主任蔡克振先生主持了研讨会,南京艺术学院冯健亲院长、广东美术馆王璜生馆长、南京艺术学院王琥教授、江西师范大学陈思谋教授、四川美术学院陈恩深教授、福建美术馆唐明修先生、艺术批评家彭德、李小山、皮道坚、谭天等50多人到会。
    与会专家对首届中国漆画学术提名展,给予了肯定。不少专家在发言中谈到:
    “这个展览会的定位非常好,说明漆画发展到今天,已经上升到了需要研究漆画理论问题的阶段,这是我们漆画事业的发展中一个质的飞跃。”
    “22名作者的作品,比我预料的要好得多,在形式感上已有比较大的变化,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
    “我感觉这届漆画展,就漆画而言,是水平最整齐的一次。通过这个展览,我看到了中国漆画的一种希望,非常令人欣慰。这个展览的参展作者年龄比较小,效果也出乎意外,充满了活力和朝气。”
    “在参展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一种探索精神。它们在寻觅一些更深层次的内涵,而且带有研究性,如果能够坚持下去的话,将来肯定会有比较理想的结果。”
    “每个作者都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具有各自的特点,没有雷同。在漆画的语言上,也突破了传统漆艺的制约与束缚,在技法上进行了新的探讨。”
    “看了展览后,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至少我们已经走出了误区,摆脱了过去不太好的名声。有人说‘你们是三流的画家成为一流的漆画家’,这个名声我们慢慢摆脱了。‘画得好的人不懂漆,懂漆的人画不好’,这样的状况也已经改变了,这是整个队伍素质的一个提高。”
    蔡克振先生结合个人经验和体会,谈了自己从事漆画创作几十年来的种种辛酸苦辣。他说,三四十年来,人们对漆画一直抱有种种误解和歧视,对漆画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例如:“漆画在发展学术提名展”研讨会纪要的初期阶段,能够在各种艺术中脱颖而出,仅仅凭借质材取胜。”“人们看漆画,只是研究鸡蛋壳怎么镶、螺钿怎么镶、银粉怎么弄等等这样的问题,却忽视了作品的质量。”又如,1984年的中国漆画展,凡是漆画作品都能入选,虽然吸引了很多观众,但是质量普遍不高。蔡先生认为,到了现在,如果漆画还是将材质当王牌,那就不行了。蔡先生还谈到目前漆画面临的一些困境:人们总觉得漆画只是绘画艺术中的小品,干不了大气的东西,出不了精品、力作。但是,为什么几十年前越南在抗战的艰苦条件下,却能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漆画作品来?那批反映抗战生活、讴歌军民感情的漆画作品,为什么到现在来看还是那么感人、那么激动人心呢?这就是因为它们反映了越南人的时代精神。所以说漆画不只是搞点小品,弄点金鱼、花瓶什么的,它也同样能够反映我们这个时代,反映时代的精神。目前,漆画总被看成是受照顾的一种艺术,画漆画的人少,因此每次参展都被认为是受了优待的,往往一些水平不高的作品也可以参展,加上漆画在艺术上的提高比较慢,人们以为“一流的漆画家是三流的画家”,“如果画画不好,最好画漆画,绘画水平不高,画漆画就有机会入选画展”。蔡先生也谈到,学校在不断地培养漆画专业的学生,但是学生毕业后却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找不到发挥才能的空间,认为社会不需要漆画。所以,出路和市场的问题,也是漆画界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王琥教授针对本次展览的水平和漆画艺术的普及谈了很多看法。他认为这次漆画展览的目的并不在于做一种普及,而是内部提高和调整。他表示,在观看展览之前心里一点底也没有,甚至腿软、不敢进美术馆,不知道作品的质量如何,然而看了展览之后,一下子释然了,感觉这次展览已经达到了目的,觉得十分欣慰,展出作品代表了漆画界的水准。对于漆画的定位,大家也不用急着争论它姓什么,但是首先得承认它是一种画,也有必要请各位著名的理论家、评论家来参与讨论,用一种大美术的眼光、观点来评论它,否则仅仅是搞漆画的人来评论漆画还不行。一直以来,漆画总有一种工艺美术的小尾巴斩不掉。其实,漆画画家不比任何画家差,不比任何画种的画家差。至于普及漆画艺术,这是可以去努力的,但也不应过了头,如果有一天到了离休老干部都来学漆画,那对于漆画的发展反而是个悲剧。普及漆画艺术应该是号召人们都来关注它。王琥认为漆画的前途就在壁画,它是一种非常棒的沙龙艺术,但是现在漆画还没有太大的作为,还需要努力去做。
    王璜生馆长在发言中谈到,这几年广东美术馆做了一些跟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相关的展览,都涉及到了一个当代性转换的问题。包括实验水墨、现代陶艺、漆艺,都跟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具有辉煌的历史,也形成了自己规范的、很有文化内涵的语言系统。譬如说水墨,作为一个自成一体的语言系统,它向当代转换,这不仅仅涉及媒介或字符的问题。水墨这种语言系统具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十分强烈的个性,字符背后蕴藏着特殊的含义,而且这种含义会很快使人想到一些跟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例如“天人合一”等,有着特定的上下文关系、表达习惯和特定语境。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水墨就有它的特殊性,不可能像油画或者其他方式那样,直接地表达当代的生活、感想、体验。这不是说它就不能去表达当代的体验,但往往局限性是跟特殊性、独特性相联系的,实验水墨在把握自己特殊性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它的局限性,不要勉为其难地去超越这种特殊性和局限性。中国的水墨画也好,现代陶艺也好,漆画也好,其中总有一种很特殊的东西是别的文化所不能替代的。这种特殊东西不是说要像京剧那样急待抢救保护,它也能够走进当代生活,去表达当代的观念、生活方式或者视觉经验等。它们不可能像足球运动那样轰轰烈烈,打个比喻,其实更像围棋。围棋这种艺术一般人觉得不好看、不够刺激,但是看得进去的人呢,就能够体验到里面很多丰富有趣的东西,包括人生很多很微妙的东西。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还集中讨论了目前国内漆画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专家们谈到:
    “漆画家的队伍小,有多种多样的原因,其中跟漆画自身的特点也有关系。漆画的特性介于绘画艺术与漆工艺两者之间,漆画的表达必须通过漆画自己的语言,而漆画的语言又从漆工艺当中脱胎而来。正是漆画这种介于绘画与工艺之间的双重性,也造成了人们对漆画的定位难。譬如在艺术学院里,漆艺按照传统属于设计学院,但是就绘画来说漆画又应名正言顺地归于美术学院。漆画与漆艺的分离,加大了漆画人才培养的难度,也影响了漆画的整体水平。”
    “漆画艺术具有对漆艺与绘画两种才能的要求,难度颇大,然而现实中,往往是‘懂漆的人不会画画,会画的人又不懂漆’,因此长久以来难觅合适的专业人才,结果造成了漆画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从事漆画创作的人少,作品也少,要出成果就比较困难,自然漆画艺术的发展缓慢。”
    “漆画艺术当前处于弱势,这种现象同全球化、现代化的文化语境有很大关系。现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可以说是席卷了整个世界,这对各种本土文化以及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艺术媒材,具有很大的抑制作用。20世纪是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可以说现在是西方文化‘胜者通吃’的世界。因此从根本上说,像漆艺、陶艺、水墨等以手工个体的创造为基本特征的艺术,是无法与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相抗衡的。”
    在谈到漆画界如何突破当前的困境,与会专家也谈到:
    “漆画要加快发展,漆画人才的队伍要壮大,首当其冲就是要解决普及的问题,通过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尽力增加从业人数,扩大人才队伍。”
    “漆画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现代漆画的发展时间比较短,理论上不必作太多的结论,无需设定过多的条条框框,材料、技法、形式、风格和流派都应提倡多元化,不能作茧自缚。”
    “漆画的出路,其一是要克服本质主义的语言观。虽然强调媒材的独特性,但也不要把媒材推向极致,而是将它当成一种手段、工具,一种语言媒介,来表达画家自己的语言,作品重在有精神的内涵。同时,当代漆艺的发展,应与当代的文化、当代的生活方式和当代的视觉体验结合起来,这样漆画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不可替代性,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准确的定位。”
    “针对之前有人提出的‘普及’观点,一些来宾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认为对漆画的普及不应过于盲目、也不可太乐观。漆画的特殊材质和要求决定了创作人数相对较少, “对于漆画的多元化方向发展问题,有来宾认为漆画还是应当坚持自己独特的表达语言和精神内涵,不可过于模仿其他画种的图式语言。”
    “漆画队伍要得到发展,必须警惕‘空气化’的危险趋向,画家们应深深扎根于大地,剔除浮躁,以一种纯洁诚挚的心态继续坚持艰苦的劳动、脚踏实地地创作,千万不可急功近利、盲目地追求观念化和轰动效应。”
    部分专家呼吁媒体要加强对漆画艺术的宣传力度,多给漆画作品一些发表的机会,增加大家对漆画的关注。同时还希望漆画能够像其他画种一样,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刊物。
    与会专家认为,广东美术馆举办“首届中国漆画学术提名展”,已经为漆画艺术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有利于带动漆画的发展,是中国漆画辉煌发展的一个期盼,与会专家希望这样的活动今后能够继续举办下去,努力多做工作,振兴漆画艺术。

(录音整理:牛娟娟 文字整理:王 嘉 龙 华)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