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探秘暗房,体验蓝晒



在春节前,我们在微信公众号上向大家推送了文章“物影摄影的前世今生”,并邀请读者在留言中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展品,说出喜爱的理由。为了让大家对传统摄影法有直观的认知,我们从参与分享的观众中选出10位最走心评论者,在3月3日与我们一起“探秘暗房、体验蓝晒”。


项目总监:刘端玲

项目策划:叶小青

项目协调:周彦钊

 



活动 | 探秘暗房,体验蓝晒

时间:2018年3月3日(周六)上午9:00-12:00

地点:广东美术馆、原影典藏玩家俱乐部

 



观众分享

请与我们一起看看观众们分享的“最爱作品”吧!

海棠 说:
最喜欢的作品是骆丹的《何时离去》。作品被安置在一个小黑房,参观的过程我没有任何的预设,拨开帷幕,只看到里面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走了几步路,发现一束光打在了一张挂着大尺幅的湿版底版上,模糊可以看到山的地貌,再往前走几步,另一个角落被点亮了,不同的山貌呈现在眼前,继续往前走,发现了更多的惊喜。透过柔和的椭圆形的光圈形成的画框,观众的眼光仿佛是一种来自未来的凝视,因为有光,观众才能发现亿万年前的神奇的影像存在,因为有光,这些影像才能得以被记录并再现了。从积极意义来看,尽管只有几个画面被幸运挑选出来,此时的观众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填补影像的空白;现在我们经历的一切,也不断通过光和时间被记录,每个个体都参与了此时此刻曝光和显影的过程;远古,现在和未来此时通过光的媒介在时间上发生碰撞。
 
CRYSTAL 说:
展览中喜欢的作品有很多,第一个打动我的是蒋鹏奕的《幽暗之爱》。并不是出于对作品的技术或艺术层面的喜爱,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观者,看到“生命”被以这样的作品形式展现出来,加上作品名字《幽暗之爱》(Dark Addiction)所传达出来的充满想象力的带点悲剧而又壮观的画面,生命周期短暂如萤火虫在暗箱中求偶发光飞舞至生命最后一刻,运动轨迹即生命痕迹,感觉相当奇妙而又浪漫。
 
司马缸砸光 说:
我最喜欢的作品是来自秘鲁的艺术家贾恩卡洛·柴山的作品《他在岛上旅行》。第一眼觉得看不懂,不就是纸上一团团的黑色而已嘛。但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后,觉得很感人。在20世纪初的日本,作者的祖父踏上了南美洲的土地,开始了背井离乡的生活。以后的岁月中虽然祖父很想回到日本,但直到去世也没能回去。直到有一天,作者翻看家族相册,一张黑色纸板上粘连着柴山家族的很多照片,有些因为年代久远,比较破损,撕下来的照片背面就粘着了些黑色。他把照片背面残留的痕迹扫描出来再打印出来,照片的撕离就好像作者祖父、柴山家族与祖籍的剥离,这些纸张都比较轻,有人走过,刮起一阵小风也能让纸张飘动起来,看起来就更像是漂浮着的岛屿了。看起来那么轻,可背后的对根的情感却是那么的厚重。作者想以这种方式完成祖父的遗愿,向我们诠释这种情感的联系纽带。

我係阿索 说:
《两居室》是我最喜欢的作品。素描训练的过程中,在画纸上画了太多这样的明暗素描。这是光的灰度表达,只呈现光的强弱、物体的转折块面。这样的手艺在纸上真的画太多了,从没想到过,纸上的三维世界还能成为三维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虽然在第一次看觉得有点别扭,基于现场的光线并不能成为居室里强烈的、多方面的阴影,正是这种二维表现在三维世界的矛盾,让作品呈现的语言更多。每个观众看都有不同的体验,但我们拍摄后的作品的呈现反而让没有真正现场观看过的人觉得“那不就是一幅素描的印刷品吗”。正是这样的作品才需要到现场来感受它的特别之处。
 
澄 说:
我最喜欢的作品是约翰·汤姆逊的晚清中国照片。看着这些照片的时候,感觉好像穿越到了那个时代。刚开始我以为这些照片是中国摄影师拍的,结果发现原来是英国人。通过听志愿者的讲解,了解到这些照片中景物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红头船的故事,以及知道原来摄影术是经过广东地区传入中国的。原来我们跟摄影的关系是这样密切的啊!
 
弥勒 说:
赖阿芳关于老广州的照片系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老照片无疑是凝固的历史。原来只存在想象中的广州清末风情,漱珠桥、海珠石,这些已随时光湮没的人文历史,随着照片一点点地浮现出来。我们走得太快了,以至于模糊了回望的眼眸。
 
SH 说:
最喜欢的作品是一楼又一山人的作品。摄影是用光的艺术,又一山人的作品非常有趣,将白纸摆放在户外,光与影的绘画就映在了纸上。再使用照相机记录下光的信息,仿佛是对光这个元素的二次加工。光在纸上的绘画与光在相机传感器上的绘画相互结合,相映成趣。
 
Unsu 说:
比较喜欢诺艾米·古达尔的《机械》。作品截取一部分大自然的对象拼贴组合之后再放入一个真实的自然场景里进行再次摄影,让人模糊了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作品中间的摄影部分看似与真实自然相似,却有说不出的怪诞感。它又是机械的,没有生命力的。同时摄影和不同媒介形式的跨越和复合以及摄影的再摄影让我觉得作品和本次展览的主题“复相·叠影”有很强的联系,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当代摄影在传统摄影上的飞跃不仅限于技术,更重要的是摄影观念的转变。三幅这样的作品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棒棒哒!!!
 
-V 说: 
最喜欢同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又一山人的《神画(Painting by God)》,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又很有禅意的装置作品。艺术家巧妙地利用太阳光照射在树枝和树叶形成的阴影,在白板上“作画”,名副其实的“神来之笔”。白板的右下角有文字解说和相对应的时间地点,让它显得更加有形式感。站在白板前,你好像真的可以看到上帝拿起了画笔,挥毫落纸,扬起阵风,从你发丝间吹过。更奇妙的是,不同人不同时间在不同的白板上看到的画面都不尽相同,仿佛你眼前的画,是上帝为你而作,似乎他有什么话想对你说,待你静静观看,细细聆听。过一会,光被遮住了,上帝走了,白板上什么都没有。很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意。
 
鹿兒Tata 说: 
《水果湖2》让我印象深刻。那天我们在漆黑偌大的展厅里,屏幕播放着重叠又断裂的影像,彼此沉默不语。我似乎忘了你的存在,却又感受着你的存在。音箱里响起琐事一般的音乐。我突然想起,爱你也是一件琐事,却是无可避免的事。这个展览,我们来了两次,终究是看完了,但可能只读了一半。请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前来。
 
Oh hanrui 说: 
《URAITZ》这幅作品是我最有感触的,摄影师融合了摄影和图画手势,通过影像来呈现旧石器时代文化。在欧洲一些著名的洞穴内的岩画,他们复杂且具有深刻意义的象征世界、以及女性的重要地位,详细记录着人类在洞穴内的生活痕迹。作者是通过记录以及加上了自己的语言符号,使得整副画面做到了动静结合。这幅作品让我我对旧石器时代文化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构图手法也很好的将时空感展示了出来。
 
素素蜻蜓 说:
最喜欢的作品是陈哲的《向晚六章》。黄昏是昼与夜的交替。黄昏下飞舞的昆虫,有一种意境美。
 
 


“探秘暗房,体验蓝晒”活动回顾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白鹅潭馆区: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二沙岛馆区: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

Copyright©粤ICP备12071615号
本网站所有文献、素材,除特殊说明,版权均属于我馆所有。
白鹅潭馆区: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二沙岛馆区: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