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南方+】专访|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展览不能沦为浮浅的“潮流”

录入时间: 2019-08-29

9月,位于广州二沙岛的广东美术馆将迎来“国字号”大展,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综合画种·动漫作品展将拉开帷幕,这是国字号展览展区首次落地广东。

今年以来,广东美术馆涌现了不少现象级展览。不久前结束的“伟大的风格——王肇民艺术研究展”中,近10万名观众在《大叶紫薇》等经典画作面前,留下了他们的惊叹。

因人潮汹涌,广东美术馆甚至需要短暂限制进场。有人冒着酷暑驱车五百公里自粤东而来,排队入馆的人潮一度从晴波路蔓延到烟雨路。

广东美术馆频频刷新观展纪录的同时,“近现代广东美术展览季”接连推出林丰俗、汤小铭、王肇民等岭南大家展览,“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也捧得2018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殊荣。近年来,广东美术馆还承办了“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大潮起珠江——改革开放40周年美术展”等重磅展览,在全国美术界引发巨大反响。

面对“网红商业展”的流行,广东美术馆开辟了一条怎样的学术型策展之路?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广东美术馆如何与其他美术馆联动,讲好大湾区美术故事,与世界艺术体系对话?

近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

谈策展理念|发掘崭新角度,深化广东近现代美术史研究

南方日报:适逢建国70周年,广东美术馆今年策划了一系列主题展,前不久策展的“图绘新中国——广东国画的改造与转型”对广东地区的新中国美术进行了体系化的梳理,作为策展人,你有怎样的学术思考?

王绍强: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广东在近现代美术历史上,就成为了西画东渐的前沿地,也是引领中国美术百年转型变革的前沿地,在近现代美术资源方面得天独厚。几年来,广东美术馆力求在这些资源里,发掘崭新的思路和角度,深化对广东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力度,对近现代这样一个在广东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进行深度梳理。

这次展览的策展思路,把重点放在了新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上,通过呈现20世纪中后期广东国画的转型,讨论艺术创作与社会进程之间的关系。艺术并不是孑然独立的,而是在国家意志、赞助群体、科技水平,以及各个学科的加持下,发展前进的。因此,艺术史论家贡布里希在他的著作中写下著名的话语“实际上没有艺术其物,只有艺术家”。这是我们首先想呈现给观众的一点。

这个展览在学术上还有其他的隐形线索,例如艺术创作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广东美术家在时代进程中的个人意识和历史担当精神等等。

南方日报:近半年来,广东美术馆通过对林丰俗、汤小铭、王肇民这批广东当代名家的个案研究展,力求呈现对当代广东美术史怎样的梳理和思考?

王绍强:基于当前广东近现代美术研究展览状况、观众对相关名家名作的认知基础的考量,广东美术馆近年来以个案的方式,对广东近现代美术史进行深入探索,因此才有了林丰俗、汤小铭、王肇民等岭南大家的研究型展览。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个案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深化、或者说从纵向展开对广东近现代美术历史的研究,从而更好地塑造广东文化和美术的经典人物。

在上半年举办的三个广东近当代名家个案研究展览中,林丰俗先生和汤小铭先生的展览,都是首次大型回顾性个展,他们是近当代重要的岭南名家,但此前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举办过大型个展,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大型个展挖掘和梳理出更有价值的美术史资源,同时进一步扩大岭南优秀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广度。

而对于王肇民先生,此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和展览,所以我们想寻找一个更为独特的角度去切入,在呈现上跳脱出“图像线索”的方式,转而从“图像与文字”的角度出发,探索王先生作品与画论,或者说他的艺术思想之间的联系。我们希望能够通过个案本身的深度,让大家能够建立对广东美术更为完整的认识和审美体系。

谈学术定位|实现创新发展,传承“先发之地”的革新精神

南方日报:在近现代美术方面,广东美术馆是如何与其他美术馆联动,实现广东美术馆的学术价值?

王绍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在大湾区的政策推动下,深化合作与交流已经成为美术馆以及各个艺术机构普遍的运营、发展方式。对我们来说,想要从更多维度去拓展研究和展示,需要联合珠三角、全国,乃至世界地区的艺术机构。

过去几年里,联合珠三角艺术机构的做法已经成为常态。这次举办的“图绘新中国——广东国画的改造与转型”,就得到了广东画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关山月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藏品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作品,让我们的展览能够完好呈现。

广东美术馆也在探索全国范围内的学术合作,我们与中国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山东美术馆、广西美术馆、湖北美术馆、香港艺术馆等机构都有密切的往来。

在展览方面,除了联合办展,我们还在更多维度上寻求合作,例如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就在全国范围内的藏品借调方面进行了尝试。最后展出的554件作品中,有500件是全国各个机构的藏品,省外借调的接近200件,这样大范围地在全国实现藏品借调的合作,当时尚属国内首次。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与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实现联动。在“走出去”方面,我们以突出广东的文化艺术特色以及现状作为重要的考量点。广州作为港口城市,其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沉淀和艺术形态,是全球美术史中重要的个案。我们倾向于向外推介广东的当代艺术,特别是当代水墨。岭南当代水墨与岭南画派等广东近现代重要的传统一脉相承,在艺术语言上也更为国际化。这几年中,“岭南意象——中国广东当代水墨八人展”远赴法国巴黎展出、“之间·中国新水墨作品展”在墨西哥巡展、“脚本——广东美术馆藏影像作品展”于美国斯坦福艺术空间展出、“我爱阳光与花朵——郑爽作品展”在俄罗斯海参崴市滨海国家美术馆展出。近年引进的项目也很多,这些展览来自加拿大、英国、德国、中东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最近刚刚结束的从英国引进的展览项目“美即惊骇之始:玛吉·汉布林的绘画艺术,1960-”。

南方日报:处在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广东美术馆如何发挥地缘优势与世界接轨,和世界艺术体系对话?

王绍强:近年来广东美术馆大力响应国家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号召,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广州三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近现代广东美术研究系列”等品牌项目,寻求更深入的合作以及全面的推进,努力打造广州的文化艺术名片,力争更好地构建与世界艺术体系的深度对话。

回溯文化史,广东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沉淀的城市。而这个地区一直发展着与中原不同的文化类型,并且也有自身特殊的、并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脉络。这里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港口城市,贸易和对外交流构成了这种海港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与西方文明史上的很多地中海国家,包括威尼斯、阿姆斯特丹、雅典、马赛、巴塞罗那、马耳他等城市的文化类型更为趋同,这些城市大多发展着一种模式上更开放、自由、包容,性质上更具有国际性、前沿性、甚至扩张性的文化。

广东的当代艺术,以及广东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正是这种文化的典型呈现,因而,以“广州三年展”“广州影像三年展”“近现代广东美术研究系列”等品牌项目为切入点,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依托与世界艺术体系对话,彰显广东文化自信,为“人文湾区”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谈美术馆业态|改建场馆,营造走在前沿的当代空间

南方日报:近年涌现出大量沉浸式、网红式新媒体展,打造适合观众拍照、转发的视觉空间,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广东美术馆如何体现一座美术馆的文化担当,输出真正的艺术和知识?

王绍强:我们不会去追求网红展览的模式,同时也不完全拒绝有学术展成为“网红”。我们始终认为,严谨有力的学术研究是美术馆的生命力所在。但是对外呈现的方式可以是“网红式的”,也就是轻松的、充满活力的、多元的、前卫的,符合观众观看习惯的,但是归根到底这背后需要有学术的支撑,否则展览就像浮萍一般,沦为一种浮浅的“潮流”。从建馆以来,我们就坚持这样的理念,今天,当追逐潮流成为常态,当深刻和恒久的价值被束之高阁,我们更需要不断重新地提醒自己根之所在。

我们会在展览中以“搭建”的方式还原作品原境,增加现场的体验感,让观众身临其境理解、体验作品原本的语境。我们以历史的方式对文化输出进行考量,从中理解到在作品原有的语境中阐释作品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展览呈现中,我们把这种语境的阐释变为一种代入式的情境体验。例如此前在“1949年的廖冰兄——历史转型期的廖冰兄漫画作品文献展”里,就尝试搭建了与作品相关的场景。

这个时代需要深刻,我们也需要以适应这个时代的方式呈现艺术的深刻。

南方日报:广东美术馆如何对当代人的思考、对当代文化有所建构?能否结合广东美术馆的新馆建设谈谈构想?

王绍强:随着新媒介和相关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是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新技术,当代人的观看方式、认知方式以及衍生出来的行为方式也都经历着巨大的转变,因此我认为需要营造一个走在前沿的当代空间,有未来性和前瞻性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新馆的建设正在稳健的推进当中,预计新馆的建筑规模约7万平方米。预期建筑时间为五年,这将是广东美术馆在新时代的又一飞跃,让广东美术能够在面向未来、面向国际的全新格局中有国际一流的场馆。

我们计划在新馆设立固定陈列展厅,近现代部分会展出广东百年美术经典名作以及20世纪岭南画派发展史专题研究等展览。而当代部分,则计划展出广东美术馆藏当代艺术作品、广东美术馆藏影像作品等等。此外我们也将以自主策划,以及全球个机构合作联动等方式,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项目,力争将广东美术馆打造成展示大湾区文化形象的一张“新时代文化名片”,来自国内外的市民游客都能从中清晰了解广东近现代百年的美术史。

而对于二沙岛现有旧馆,我们希望好好保留,进行适当的修缮,留下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文化名片,留下一代人的文化记忆,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和建设人文湾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李培 黄堃媛

【通讯员】刘丹妮 曾睿洁

 
0名警员受邀参加十一庆典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