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广州日报】画笔如椽“铭刻时代”人物肖像生动传神

录入时间: 2019-05-06

油画大家汤小铭个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


汤小铭 《让智慧发光》


汤小铭 《小巷无声》


汤小铭 《稻香时节》

在1972年的全国美展中,广东共有33件作品参展,当中,三十多岁的汤小铭一人就占了3件,成为油画界破天荒的“单打冠军”。尤其是他描绘鲁迅先生作为“革命战士”形象的肖像画,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经典,展览结束后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后来,汤小铭主持广东美协工作,同时兼任另一重要身份——“广东美术馆筹建办主任”,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97年,广东美术馆这“一幅大画”终于落成,至今,其展呈功能在国内仍处于领先水平。

但这么一位广东画坛名宿,却始终低调谦让。4月25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的“铭刻时代——汤小铭艺术研究展”,是80岁的他首次举办上规模的个展。从他这一批最具代表性的主题人物肖像创作及相关草图、手稿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位老艺术家的精神高度和探索深度。正如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梁江所说的:“汤小铭是一个群体的代表。对这个做出重要贡献的群体,艺术史不会也不能忘记他们。”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粤军

他是这样塑造鲁迅的:

通过草图反复修改提炼

1955年,16岁的汤小铭初中毕业,只身一人由桂林到武汉投考中南美专附中。四年的附中,汤小铭非常努力,成绩优异,素描习作获湖北省青年美展三等奖,后又入选全国展。毕业时,中南美专已南迁广州,汤小铭获免试升入广州美院油画系深造。

当时油画系的老师有胡一川、杨秋人、徐坚白、王肇民等名家,有本土成长的,也有留苏或留美背景的。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汤小铭完成了规范而系统的专业学习,不仅油画功夫很扎实,“现实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也深深植入了他的内心,成为一生奉行不渝的艺术理念。1963年他所作的油画《稻香时节》,已然被理论界前辈迟轲先生陈赞为:“真正表现出一个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敏锐的感受力以及完美的油画技巧,可惜至今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介绍——那是当代油画艺术的精品。”

1971年,在英德茶场的汤小铭被借调回广州,正好赶上广东省鲁迅纪念馆要恢复展览陈列。按内容编排,需要一张鲁迅晚年的照片,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馆方于是请汤小铭画一张油画来代替。汤小铭四处查找资料,虽然也找到了一张鲁迅的晚年照片,但面容憔悴,必须重新塑造。他把自己关在斗室之中,画几下,想一想,反复改动,花十几天时间,终于画出一幅素描稿。他特别凸显了病中仍在执笔疾书的鲁迅——膝上盖着一张毯子,背后靠着枕头,画中出现的闹钟、药瓶和厚厚的书籍文稿……画面中心的鲁迅形象,则展现了“犀利中略带忧郁的眼神,双唇紧闭的脸庞,紧握毛笔的双手”,突出“横眉冷对”的斗士特质。

汤小铭特别谈到过:“在我的从艺经历中,画草图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构思作品往往都是与草图同步进行,画草图成为进行创作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一直喜欢也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程序,凡创作必先勾画草图,且不止一张,不停地画,不断地改,反反复复,经之营之,不厌其烦。朦胧的创作意图逐渐明朗起来,变得呼之欲出,这时作品的基本面貌和心情也就定下来了。”在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这件作品除了整体的素描稿,一双特别刻画的手,还有背景上的桌子、书稿,汤小铭都专门画了素描,深入研究提炼。

到了油画阶段,汤小铭着意弱化了光线和阴影对比,营造出当时很少见的“冷、灰”色调。正如梁江所说的:“将油画中的‘厚画法’和‘薄画法’技巧发挥到极致:一大片毯子,用松节油稀释颜料一气呵成扫出,与精准刻画的人物形象及手部形成强烈反差。”因此,这件鲁迅的肖像画,无论是在1972年的全国美展上,还是在2017年出现在“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抑或是本次展览上,都是最吸引人们的目光的。

后来,汤小铭又创作了水粉连环画《鲁迅在广州》、油画《鲁迅肖像》等,本次展览中,其草图也都一一呈现,鲁迅先生的形象,丰满而生动。

他是这样思考创作的:

以“肖像画”承载主题

在1972年汤小铭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中,除了这张鲁迅的肖像画,还有《女委员》和《虎门民兵》。1974年,他又创作了《满腔热忱》,1979年,《让智慧发光》,1984年,《孙中山先生》……都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汤小铭曾表示:“我之所以画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肖像,其实是想通过这个体裁来表达一种主题思想,通过所谓典型环境、典型性格来体现一种精神。”

的确,鲁迅先生的形象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寄寓着“民族之魂”的宏大主题;《满腔热忱》的主角是人所熟知的白求恩,这是特定年代国际主义精神的符号,其意义无需赘言;《让智慧发光》,则创作于“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的年代,李四光的形象,自然也成了科学精神的化身……

同时,梁江还指出:“汤小铭笔下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型:一是鲁迅、白求恩等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二是女委员、虎门民兵,1979年所画《课前课后》中的女教师,还有1980年《珠江女》中的水乡村姑等,属于不能确指的虚构人物。而无论是创作已故或从未见过的人物肖像,他都能依据很少的资料营造出特定的历史氛围,设计好恰当的场景和动态,进而塑造出精微、深入、传神和生动的形象。真实存在的人物刻画以深度胜,虚构的艺术形象则遵从现实主义‘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典型化方法,力求真实可信,避免概念化和符号化弊病。”

对此,汤小铭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他特别强调,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生活和大自然的丰富性永远琢磨不透,深不见底,我们永远都要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接受生活给予的启发。”并倡导画家应该随时随地以一种类似儿童的纯净而天真的心态,观察周围的事物,不带成见地分析比较所见到的一切,寻找、发现、判断,然后进行取舍,将自己感兴趣的、认为美的结合起来,在无序中理出秩序来。“更重要的是将其纳入画家本人的序列中,从无序的状态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秩序,之后才会有满意的画作产生。”

正因此,现实主义没有成为束缚汤小铭进行探索和创造新的表现方式的绳索,而是推动了他以肖像画体裁来作“主题画”创作,构筑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史,成为新中国的美术经典。

他是这样不懈追求的:

“技进乎道”呈现个性

本次展览中,大量的速写、手稿,让人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的勤奋与执着。这对当下的艺术家,无疑是一种鞭策。汤小铭自己也表示:“功夫靠练,分寸感要无数次的重复锻炼才能掌握。‘技进乎道’,每次的精进可让你逐渐接近真理。”

正是因为练习到了随时拿得出、用得上,练成一种直觉的反应,汤小铭所塑造的鲁迅、白求恩、李四光等形象,从油画技法运用的专业角度看,都堪称巅峰之作,达到“自然”的宝贵品质。“他的语言风格很适合中国人的审美诉求,适度弱化了明暗和色彩反差,按照不同主题需要设置不同色调,安排不同场景和最合适的动态,笔触的张弛、颜料的厚薄和色彩变化构成音乐般的节奏,全画重点聚于脸部手部,最精心刻画之处落在特定人物神态……借用东晋人物画大家顾恺之的说法,这不啻油画版的‘传神阿堵’。”梁江如是评价。

对此,汤小铭也说过:“油画的民族风格与油画作者作品具体的个性风格相关联。当有一批个性鲜明的油画作品和作者(既不同于过去,又有别于国外)在中国出现之日,便是中国油画的民族风格形成之时。”

故他对艺术语言特色上的“中国风”,乃是早有自觉意识的。这对于当下的油画家们,无疑也是极好的启示。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