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信息时报】从拓荒到引领,广东美术馆走过的20年

录入时间: 2017-12-04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1997年11月28日,广东美术馆在二沙岛上落成开馆,筚路蓝缕、拓荒前行,不久后便以先进的硬件设施、独立的学术品格和收藏定位,名列全国第一批重点美术馆之中。2017年11月28日,广东美术馆迎来了自己的20周岁生日,全国美术界、美术馆界人士汇聚而来参加它的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包括“追远历新——广东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作品展”的开幕式以及“传承·建构——广东美术馆建馆二十周年学术论坛”的讨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说:“20年走下来,广东美术馆成就辉煌,已经成为我们广东的一个靓丽的文化名片,也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个艺术殿堂。”在这个抚今追昔、继往开来的历史节点,我们不由得发出追问:在我们身边的这座年轻的美术馆,它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学术——
立足近现代广东美术收藏研究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接受采访时说:“广东美术馆是全国重点美术馆之一,因为其特色成为中国对外的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窗口,起到了其他省份的美术馆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这一窗口作用,不仅仅是因为广东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处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前沿地带,更是基于广东美术馆自身研究与收藏的特色。
 
“这是一个研究型的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告诉记者,开馆最初几年,广东美术馆主要是在基础设施方面下功夫,经由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老艺术家们的无私奉献,迅速积累了大批藏品,到今天已经有4万余件,“后面这十年呢,就非常关注我们的学术建设跟学术研究,往往是一个展览带出我们相关的研究项目,而且配合出版物和研讨活动,扩大了展览的内在影响力,收获了学术成果。”
 
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也同样表示:“我们把广东美术馆看做一个引领学术探索或者呈现这种探索的很重要的一个发起人,这是一个研究型的展馆。”
 
自20世纪初以来,广东美术便与中国社会进程紧密相连,从以革新传统绘画为己任的“岭南画派”,到以刻刀为武器唤醒民众的“新兴木刻”,广东艺术家都以创造性和思想性标示出时代的先声,对中国现当代的文化生态给予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画家又独辟蹊径,用充满生活气息、清新自然的艺术语言反映时代主题,形成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广东现象”。以深厚的百年广东美术发展为积淀,以广东开放、包容、创新的进步精神为支撑,广东美术馆立足岭南这片地域独有的艺术特色,从起步就拥有较为丰富的艺术资源与社会资源。
 
“追远历新”展的策展人、著名美术史论家皮道坚告诉记者,广东美术馆从其成立至今,一直将近现代广东美术作为收藏研究的重点,同时积极响应国际艺术博物馆从“以藏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的转变,利用各种方法推广和利用藏品,“一方面使学者能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同时也让公众在展厅看到特定时期最鲜活的艺术作品,并从呈现的藏品中领悟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社会面貌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气息”。
 
在广泛和丰富的馆藏之上,是广东美术馆“立足本土,关注国内,加强国际交流”的思路下对广东美术史学术性梳理与传播的重视。前不久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反响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此外,不同于国内同类型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不仅仅满足于收集已被美术史浓墨重彩书写过的艺术家与艺术品,还积极致力于近百年来广东美术的学术史梳理、挖掘在主流艺术史书写中被遮蔽的美术大家。对于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广东美术馆也不为市场左右,而是坚持从研究的角度收藏,除尽量收藏代表性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之外,也兼顾文献收藏。
 
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对此特别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1997年广东美术馆成立,举办著名艺术家杨之光先生的展览时,因其重要作品客观上难以获得,就提出收藏杨先生与主题性创作有关的写生稿和草图等作品,打开了收藏的大门,也有了美术史研究的基础资料。以此为起点,广东美术馆在开馆之初就收藏了一大批在国内和广东地区极具影响力的藏品,更以前瞻性的态度建构了当代艺术、版画、摄影门类的收藏,投入少、成体系。
 
先锋——
眼光独到,与中国当代艺术共同成长
 
在庆祝活动中,李劲堃说:“广东美术馆在全国同类美术馆中,率先接纳和当代艺术。20年来逐步已经确立持续的关注广东当代美术现象,其实也是其最重要的一种学术定位和学术研究计划。
 
到今天,国内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几乎都来广东美术馆办过展览,其率先举办的‘广州三年展’是当年当代艺术的一个全国的风向标,开启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引进与呈现,这是其他美术馆没有的一个完整的坚持。”而这一点也是美术界提及广东美术馆的重要成就与贡献时,一定会提及的。
 
“在对当代艺术的发扬跟推广上,广东美术馆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全国,因为当时国家一级美术馆或者地方性的美术馆,都还没有完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许钦松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末,当代艺术在全国范围内还是艺术家和评论家们的事的时候,广东美术馆已经在想着收藏和研究它了。这种收藏与研究的一个典型品牌,就是后来逐渐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广州三年展”、“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
 
“广东美术馆的发展与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当代艺术发展同步前进。”吴洪亮分析说,从广东美术馆的招牌展览“广州三年展”的发展来看,第一届广州三年展主题意图“重新读解”中国从1990年到2000年的实验艺术,这十年是中国实验艺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少年期,艺术现象复杂、艺术事件杂乱,广东美术馆具备相当的野心,在国内艺术界打响有力的第一炮。
 
第二届“三年展”关注了地缘政治与文化,将目光放在珠江三角洲和广州当地的文化现象,以小见大,即在“全球化”视野下从本地艺术创作出发,辐射艺术界在综合历史因素的进程影响下出现的各种现象和潜藏问题。
 
举办第三届“三年展”的广东美术馆不再局限于国内,将目光投向海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内外艺术创作搭起桥梁、以更广阔的视野介入全球范围内地域化差异造成的艺术新问题。“历时三届的‘广州三年展’,从一个时期、到一个地域、再跨出国内地域的限制,可以看出广东美术是有计划和进取心的在打造自身品牌,在自身的发展上不断超越已有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广东美术馆也实现了自我身份的认知,在国际国内都树立了形象标杆。”吴洪亮说。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