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ART POWER】王绍强:广东美术与广东文化

录入时间: 2017-11-01

这次到广州时,一场现象级的展览“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刚刚在广东美术馆落幕。我们联系了馆长王绍强先生,但他正在国外出差。
 
他头衔累累,现任的职位就有“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美术馆馆长,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等学校新媒体艺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名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这大概是他很忙的原因吧。不过,虽然没照上面,但他还是很详细地邮件答复了我们此次关于“广东美术与广东文化”的采访问题。他出生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澄海,又有诸多艺术作品实践与策展、研究经验,又作为广东美术馆的掌门人,来谈论“广东美术与广东文化”这样的命题,应该适合的。 
 
王绍强馆长个人照
 
广东美术馆
 
ART POWER:广东美术,或者说岭南画派有哪些特点呢?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地理的,气候的,历史的,生活方式的……
 
王绍强:在经历中西方文化对峙、冲突、融合的复杂过程中,广东画坛生成了国粹派、融合派、西化派等百家争鸣之格局。岭南画派是广东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广东美术一张特殊的“名片”,画派倡导“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最具代表性的是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他们与以黄般若、黄君璧为代表的国画研究会在应对国画改良问题上持有全然不同的解决方案。两派对艺术理念的不同坚守,推动了广东美术的蓬勃发展,这场对峙“不仅在岭南美术史上,即使在整个中国现代美术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正本清源意义”。
 
广东人也是“新兴木刻运动”主力军,广东有着深厚的版画创作的底蕴和传统,诸如李桦、古元、赖少其、黄新波等人都是当时独领风骚的版画大家。
 
广东也是洋画运动的重镇,李铁夫、司徒乔、关良、林风眠等大家出国留洋学习西画技法,并在回国后以洋画民族化为目标,为中西融合的探索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这些探索所迸发出的是包容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是追寻超越勇于探索的革新精神,这是构成广东地区美术生态中,最为突出的精神特质。
 
所有的这些探索和革新都不是偶然现象。一方面,广东远离“中原地区”,自古以来的地缘隔绝促使岭南地区形成了“特立独行”的文化特色。但在海上贸易发达的古代,这种隔绝成为天然的地缘优势,使得广东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更为便利。时至清朝,广州十三行是清末唯一未被“闭关锁国”的口岸,因此广东地区不仅获得了外销瓷以及其它品类商品的贸易优势,同时还由此形成了包容开放的格局,国内最早的油画实践就是从广东地区进入中国的,摄影技术、摄影作品也通过广州等重要口岸进入中原腹地。
 
另一方面,历史渊源和地缘特点使广东人发展出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形成相对独立的,多元并存的思考和生活方式。这种状况使得二十世纪的广东美术呈现出多个方向的探索,促使广东当代的艺术生态形成星罗棋布的的点状格局,艺术家各自拥有较为独立的探索方向。不管是哪种生态模式,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广东人,必然要在继承先人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前行、开拓创新,力争在下一个百年创造新辉煌。
 
ART POWER:近现代广东“画”的味道怎么品?
 
王绍强:实际上并没有“广东画”这种说法,我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本质概念去归纳“什么是广东画”。广东绘画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随着地域不同不断变迁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广东发展出众多富有特色的美术现象和流派。要品好近现代的广东画,除了要结合广东在全国的地理位置和近现代发展史等方面的历史观去理解,也要从“笔墨当随时代”的发展观去品味。
 
首先,岭南处在中国南部,大陆沿海交界,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开拓进取、敢为人先、文化创新、进步且包容的地方,这是岭南精神的核心要义。岭南画派是广东美术重要的文化品牌,更是中国美术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厘清这段美术史对于我们理性地认识广东近现代艺术的发展、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回溯历史的角度去欣赏岭南美术,结合我馆的研究和展示工作来看,2015年我馆就曾经举办过“世纪对话——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学术论争”这一展览,呈现了约百件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代表作品,包括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的作品,以及国画研究会的代表卢振寰、黄般若、黄君璧等名家作品。通过对两组作品进行风格上的对比,以及对历史文献的考察和分析,该展览对重新研究中国画现代变革的历史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从“笔墨当随时代”的发展观来看,我们就需要从“关注当下”的角度去品味岭南美术。在新史学观、文化研究与艺术批评等新观念与方法方式的框架中,“岭南画派”的研究必然会产生新的观点和论证,这也为“岭南画派”打开新的向度。
 
对“岭南画派”的继承和弘扬,最重要的就是要激活传统艺术资源。结合我馆的实际研究来说,“关注当下”就是对“后岭南”现象的展示与剖析。“后岭南”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出现,与“岭南画派”形成一种上下文的关系,既是对“岭南画派”精神内核的继承,也凸显出特定的时代语境下本土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碰撞、交融的结果。
 
2002年,广东美术馆便以“现象:‘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一展,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广东中青年水墨画创作的总体脉络进行梳理,廓清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广东新水墨的创作状况和学术倾向;今年3月,我们又以“‘后岭南’与珠三角”一展,就“后岭南”的历史回顾、形成的具体语境以及当下的情境进行再思,探讨“后岭南”现状及对珠三角区域水墨实验的意义,并就国内、国际上的新水墨艺术的现状与对未来的展望与构想等议题展开。
 
“世纪对话”展览现场 
 
“后岭南”与珠三角展览现场
 
ART POWER:“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这样严肃历史题材的展览,为什么能成为“爆款”展览?
 
王绍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是一次集大成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展。其定位、规模以及所引发的社会反响,足以载入广东美术史册。
 
百年大展能收获如此多的关注,并创下我馆开馆以来的观众记录,和展览本身定位及学术内涵,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各学术单位的交流及合作,媒体的广泛报道以及展览的创新设计等方面是分不开的。
 
首先,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定位高、主题感强,对于观众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大展选择呈现的是广东美术一百年的辉煌历史,其背后是深厚的学术依托。本次大展系统梳理、审视、回顾了从近代以来的广东百年美术史,通过严格且客观的遴选机制选出了21位大家;大展主题“其命惟新”,使命感强烈,一方面体现了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亦是对广东美术现象的反映和总结。在学术委员会的策划下,整个大展精神主线清晰、学术研究严谨、展览脉络详尽,正是这样深厚的学术背景为大展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百年大展如此大的规模和体量,在展览中是不多见的;而以一个省的名义赴京开展,更是头一次。百年大展共展出了500多件作品,这些作品来自全国40多个美术馆、博物馆及藏品机构。凭借着馆际之间的通力合作,成功地实现了500余件广东美术作品的全国大动员,这也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广州站展出时,许多作品都是多年来第一次来穗展出,比如关山月的《长城内外尽朝晖》《绿色长城》、黎雄才的《护林》、司徒乔《放下你的鞭子》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广东美术经典作品集体“回家”,并在同一个展览中一同亮相,可以说是“百年一遇”,自然能吸引市民们的兴趣。
 
再者,展览的火爆还得益于政府充分的重视、支持以及媒体的广泛传播。一方面,广东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对于本次大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大展筹备过程中,积极组织、调动各学术机构的力量,使各单位扭成一股团结的力量来开展工作。而且,省委宣传部对于本次展览的宣传亦是给予了十足的支持。大展期间,无论在电视、广播,还是地铁站、公交站等地方,都可以看到百年大展的宣传广告,宣传力度非常大。另一方面,媒体对于百年大展的关注,也增加了大展在社会上的热度。整个百年大展期间,共有超过400篇媒体报道,涉及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及新媒体等。报道从不同角度介绍、分析、讨论百年大展,深入挖掘了大展的故事。其中,广东卫视还为百年大展拍摄了专题纪录片。从市民热烈反应的程度看,百年大展的意义早已超过了一个展览,而上升到了一种文化现象。
 
最后,本次大展采用了许多富有新意的呈现方式,如AR、VR等数字化技术,不但让展览变得更立体、鲜活,而且提高了市民的参与感,更加贴近他们的需求。许多观众表示他们来看过一次展览还不够过瘾,还来了第二次、第三次。另外,对于不能在现场观赏的观众,大展也专门设计了虚拟展厅,让大家足不出户也能看到较完整的展览。从数据上来看,这些新颖的展览方式非常受到市民喜爱。在广州站展览期间,共有超过1万人安装APP软件,虚拟展厅总共有约8万人观看,AR导览和微信二维码导览内容有近9.2万人阅读,阅读量超过45万次。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广东站”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广东站”展览现场
 
ART POWER:广东的教育理念在全国来说比较创新及领先,广东美术馆是否做过广东人对艺术兴趣的调查呢?除了展览,广东美术馆与市民有哪些互动内容呢?
 
王绍强:“以观众为中心”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艺术博物馆领域最重要的发展趋势。藏品、展览和活动都要优先考虑服务社会的理念,要尽可能把少数专家研究的特殊文本,转变为大众能够理解的,适应大众欣赏角度的艺术史。为了有针对性地给观众提供完善的服务,广东美术馆对参观人群进行了大数据统计分析,这为我们在整体上了解观众群体的特征以及可能的兴趣方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美术馆也会根据讲座、导览、培训等公共教育活动的现场反馈意见以及网络平台上的观众评价,及时了解观众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调整。由此,广东美术馆响应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本馆的专业定位和观众调查情况,在公共教育方面,推出了常规的艺术活动和部分有针对性的特色公教项目,同时发展更多元化的艺术推广形式。
 
广东美术馆根据展览的具体情况,以研讨会、讲座、分享会、亲子活动、艺术培训等方式策划公教项目。
 
2017年9月9日至2017年9月24日,广东美术馆举办“我在——2017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作品展”,在展览期间,广东美术馆举办“与艺术家一起看展览”的活动,邀请了参展艺术家苏新平和宋光智分别进行现场导览,为观众讲解自己作品的创作历程,同时也从自身的视角对展览中其它的作品进行了解读。
 
在2017年3月25日——5月20日期间我馆举办了“后岭南与珠三角”的展览,同期于5月13日和5月14日下午,广东美术馆为公众准备了三场“看展览+玩水墨”美术馆课堂,由我馆志愿者教师带领家庭组合的观众看“‘后岭南’与珠三角”展览,通过创作,体验水墨实验的趣味。通过这些项目,美术馆能够更大程度地实现与大众的交流。
 
此外,美术馆目前正着力打造文创空间。对于公立美术馆而言,开发文创产品和展示空间的意义远远超越于它们本身具有的经济价值。具有合理设计的衍生品是艺术经典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桥梁,它们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是艺术普及,推广中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同时本馆也着力建构休闲文创空间,具有人文关怀并且充满艺术氛围的公共空间,能够催生自由开放的思想碰撞。同时,由咖啡厅、书店和艺术衍生品所营造的空间,也符合大众对艺术传播氛围的心理需求。
 
“我在”——2017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作品展艺术家苏新平进行现场导览
 
“后岭南与珠三角”美术馆课堂
 
ART POWER:从泛美术的概念来讲,广东美术馆与广东的艺术传统之间有哪些连接呢?比如广东的手工艺、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论坛等研讨与推广活动。
 
王绍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综合类美术馆,对广东本土艺术进行保存、研究、活化和推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广东美术馆有明确的学术定位,目前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展览、研讨会、讲座、工作坊、亲子活动等形式,关注广东及其它地区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变化:
 
首先,关注广东近现代美术整体的发展状况。2017年7月-9月,广东美术馆作为“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从组织策划到设计展出各个阶段参与者,展出的500余件展品中有160余件为我馆藏品,可见我馆在广东近现代美术收藏的家底很丰厚。
 
其次,广东美术馆对广东特有的或取得突出成就的艺术传统进行研究。例如,在摄影方面,广东地区的摄影可被视为在国内近现代艺术史中具有影响力,且至今仍然展现勃勃生机的艺术力量。广东在摄影上开风气之先,对摄影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探讨从全国来看是具有超前意识的地区之一。沙飞、张海儿等著名摄影艺术家留下了无数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作品。广东美术馆在建馆初期,已认识到摄影独特的艺术价值,开始系统收藏摄影作品,并打造了“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这一品牌项目,今年本馆也将重启这个项目,并更名为“广州影像三年展”。除此之外,广东美术馆还举办了“观看的旅行——广东美术馆摄影系列工作坊之‘你眼中的我,我眼中的你’亲子摄影工作坊” “烽火经典——沙飞百年诞辰广东美术馆藏摄影展”一起看展览活动、讲座“高原的力量——大画幅黑白肖像摄影的探索”、中荷摄影展之“摄影是否能够改变世界”研讨会等普及摄影知识或深化摄影研究的活动。
 
此外,广东美术馆也从广东民间艺术的角度出发,策划了展览和相关活动。本馆对民间艺术的关注响应了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要求,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反映不同时期的生活、观念以及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挖掘民间艺术的价值。这是广东美术馆的社会责任。
 
2016年11月,广东美术馆策划了展览“交剪对金针——潮绣与生活”,展出了与潮汕百姓民间生活习俗、宗法礼仪息息相关的潮绣藏品,品种包括了衣、鞋、帽、披、裙、兜、香囊、彩楣等民间日常用具。当时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罗文哲亦对美丽的潮汕织物艺术赞叹不已,并表示欢迎潮绣这个展览在法国展出。广东美术馆将有计划地以系列性的研究型展览来延续对民间艺术的探索与研究,并以“匠作惟心”为主题,通过系列展览,激发各界人士对民间艺术的关注与重视,进一步推动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展示及学术性研究。2017年4月-5月广东美术馆推出了“无名之璞——民间木雕与生活”,展出了东阳、徽州、潮州、福建、江西、湖湘、四川等地的木雕,从整体上呈现了中国木雕的面貌,同时超越广东地域的呈现为我们更好地研究木雕的特色和价值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接下来,广东美术馆也在收藏、研究和展示方面,推出更多符合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的展览,为传承和推广工艺美术文化做更多的工作。
 
“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媒体见面会现场
 
“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会议现场
 
ART POWER:广东是个受外来文化影响很深的地方,却又是一个在全国来说地域文化又很鲜明、很强势的省份,比如语言、饮食、美术、广东人。广东美术馆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的优势保持传统?又如何突破传统,包容更多的外来文化、时代文化,形成新的传统? 
 
王绍强:突破旧有传统,包容外来文化,关注时代趋势,实际上就是广东地区深厚的文化传统。因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在新的形势下焕发传统文化及其精神价值,同时需要在当下面临的经济、科学、艺术、文化的变革中,思考和处理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并在这种境遇中寻求广东文化的新兴优势,力争在艺术和文化上再创佳绩。
 
具体来看,广东美术馆结合当下,从国际范畴的艺术和美术馆学交流,跨界合作,本土资源整合与本土艺术问题探讨几方面呈现自身的思考和态度。
 
我馆即将在今年年底举办“广州影像三年展”,即是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背景下呈现的,这同时也是加强国际合作以及艺术交流的最优途径。此外,在文化部外联局的指导下,我馆积极参与“2017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季项目”,并推出“征候与变革——中东欧当代艺术展”,希望借此展览加深中国与中东欧的相互了解,深化彼此在文化领域的对话与合作。2016年以来,我馆还举行了“肖恩·斯库利:抵抗与坚持”以及“约翰·麦克林与恩里科·巴赫作品展”等外展,由此为国内外美术馆和艺术界的交流搭建稳固的基础,我们也希望能以此为中国的美术馆走向国际提供新的个案及模式。
 
美术馆学交流方面,在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支持下,我馆于2016年派员工到德国和法国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对柏林国家博物馆进行交流访问,主要对柏林国家博物馆系统中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博得博物馆、佩加蒙博物馆、埃及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Gipsformerei绘画馆以及法国的专业场馆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交流,进一步开阔了广东美术馆的国际视野,为广东美术馆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拓宽了渠道。
 
另外,关注未来与多界别的合作是满足大众审美教育与艺术生活的切实要求,也是全国的美术馆处于全球背景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跨界合作方面,我们把关注点放在近年来国内外着力探讨的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合作。美术馆作为艺术展示、研究、收藏的机构,当然需要及时回应这些变化。对于美术馆来说,这些作品可能会为美术馆带来不一样的展览方式,作品的展出可能也需要多方协调才能完成。同时美术馆本身也需要跟上数字化的进程,数字美术馆的筹建实际上就不可能只依靠美术馆本身的资源实现。这其中涉及到许多技术性的问题,是需要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
 
我馆亦强调对本土问题的探讨,在各种关注的角度中,呈现出本土艺术所具有全球化视野或提示潜在的全球化语境。2017年6月,我馆举办了“视态之问——青年艺术家的视野与在地经验”,本次展览遴选了具有代表性的、已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展览中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中国青年艺术家在当今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展现出茂盛而繁杂的创作面貌。2017年3月,由广东美术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主办的“后岭南与珠三角”将“后岭南”的现象放置于开放的平台上,对广东新水墨的地位进行现实思考与自省,以建立自信并发现问题。2016年本馆还策划了“进入乡村:拯救与共生当代艺术展”,关注城市化及其相应的乡村建设问题。这些展览不仅展现了本土艺术的方向,同时也展现了国内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的生态状况和观念转变。
 
广东美术馆力求通过展览、收藏、研究、活动等形式,持续关注广东和国内其它地区艺术的发展,同时借助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在不断地探索与提问中与业界共同建构艺术未来的方向。
 
“征候与变革——中东欧当代艺术展”展览现场
 
“约翰.麦克林与恩里科.巴赫作品展”展览现场
 
王绍强馆长参观柏林国家博物馆绘画馆的库房
 
 
 
采访:刘珏评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