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羊城晚报】胡一川艺术来自时代“前线”

录入时间: 2017-08-23


胡一川《开镣》 广东美术馆藏


胡一川《到前线去》


胡一川(1910-2000年) 福建永定人

原名胡以撰,后改今名,曾化名胡白夫。1929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37年“七七事变”后奔赴延安,1938年任延安鲁艺美术部木刻课教员、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1940年创办木刻工厂,大量印刷套色年画、抗日宣传画。1949年与徐悲鸿共同组建中央美术学院,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党组书记、中南美专校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等职。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创始人与开拓者之一。

代表作品有木刻《饥民》《失业工人》《到前线去》,油画《开镣》《红军长征走过的偏桥》等。

寻访引领广美师生下乡创作

在广美教职工宿舍楼中,有一座普通的红砖二层小楼。如果不是特意寻访,很少人知道这里是广美首任院长胡一川的故居。

胡一川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中国革命美术的领导者。他的作品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断奋斗的光辉历程。

将绘画作为革命武器

1930年,胡一川响应鲁迅先生的号召,拿起木刻刀刻下了《饥民》,参与到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当时在杭州国立艺专就读的胡一川便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号召民众一起抗日。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时在上海的胡一川亲眼看到日本的种种罪行,也看到了中国战士的奋勇抵抗,继而创作了一系列木刻作品。其中,《到前线去》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创作《到前线去》时,胡一川是一位年仅22岁的青年。但他已经知道党在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所以,他刻了这幅作品,号召群众参加抗战。”胡一川的女儿胡川妮回忆,在父亲的自述中,是这样描述《到前线去》的:“‘九一八’和‘一·二八’后,中国失去了很多地方,人民遭到了极大痛苦。我当时就认识到,要救中国,就只有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到前线去配合人民武装,把敌人赶出去。”在《到前线去》中,胡一川通过对主体人物的特写,强烈地表达了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的呐喊和决心。

“这幅作品尺寸不大,但气势很大。”胡川妮表示,曾有一种说法:抗战时期的歌曲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电影代表作是《渔光曲》,美术代表作就是《到前线去》,充分体现了该作品在革命艺术史上的地位。

1933年,胡一川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直接投身工人运动;1937年到延安,创作了包括《组织起来》《卢沟桥抗战》《八百壮士》《军民合作》《胜利归来》等一系列记录和展现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战斗、解放群众的历史进程的木刻作品。

“在胡一川手中,绘画创作是革命的文艺武器,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是为党的奋斗目标服务的,是为革命事业服务的。”在胡川妮看来,使命感和责任感贯穿了父亲艺术创作的始终。

招学生看重才气能力

1949年,胡一川和徐悲鸿创立了中央美术学院,随后胡一川南下创办中南美专。1958年,中南美专迁至广州,改名为广州美术学院,由胡一川担任院长。可以说,胡一川既是画家、艺术家,也是革命家、教育家。

“父亲招学生,很看重才气和能力,而不是唯‘成分论’。”胡川妮回忆,在广美招生之初,胡一川便力排众议,招收了几名“成分不好”但才华横溢的学生。“他当时就说了,一定不能让这样的艺术人才没法读书”。

1949年后,胡一川开始画祖国山河。他对于取景地的选择依然紧扣时代脉搏,强调绘画主题背后所体现的时代意义,表现国家建设新成就的美。“他的画是在记录时代,记录国家的改变。”胡川妮表示,在胡一川的引领下,当时的广美师生们也坚持下乡创作、体验生活,创作了许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的艺术作品。

如今,在广美胡一川故居内的小院,有一座的全身雕像。居所一楼挂着胡一川的不少经典作品,二楼是他的画室和起居室。胡一川用过的几支画笔插在笔筒里。书桌上有一本已快被翻烂了的书法大字典。画室的一侧竖立着一个巨大的木质画架。1958年广美创立后,胡一川便一直住在这里,在朴素的条件下进行绘画创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搬离此处。

1975年搬回此处后,胡一川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创作油画《挖地道》。“他说,我要画画了,好久没画了。”胡川妮回忆,父亲从打草稿、构图,再到画的完成,耗费了许多心血。“他说,‘画家爱画画,就像酒鬼爱酒一样’。他的画笔拿在手上,便不肯放下。”

点评

他的油画一度被评很“土”

作为我国新兴木刻运动史上重要的开拓者之一,胡一川以饱满的激情和鲜明的爱憎,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版画以及油画作品,描绘大时代的风云变幻,表达革命的热忱与澎湃。

在广美原院长郭绍纲看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胡一川艺术创作的“新”有不同的表现。在早期,他是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抗战时期,他运用彩印套色木刻的形式,这在当时的木刻领域具有领先意义。

著名油画家罗工柳更是用9个字来概括了胡一川的油画风格:简、粗、重、厚、朴、拙、辣、力、笨。对胡一川油画中的力度,罗工柳曾这样解释:胡一川的版画反映大众的吼声,他的油画也犹如夯歌,具有时代气息。

由于一生偏爱德国表现主义和法国印象派,胡一川的油画一度得不到重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胡一川的油画在北方一些评论家眼中被认为是“土油画”,评价并不高。评论家谭天说,当不少油画家在艺术上“苏化”时,胡一川反其道而行之,油画上的探索非常独立。胡一川曾在日记中多次写道:“中国油画应该从苏联的影响框框中脱离出来,应有中国的特色,中国的民族风格。油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表达艺术家的强烈情感和心性,能凸显艺术家与他所处时代的激烈关系。”正是在“土油画”的探索中,胡一川达到了这一最高境界。

胡一川认为“做人要老实,作画要调皮”。他的前半生用艺术追随革命,以木刻的形式表现时代;后半生则在油画创作上达到了另一个高峰,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双画大师”。



羊城晚报记者:叶志垚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