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描绘心中的阳光与花朵——郑爽向广东美术馆捐赠版画作品
录入时间: 2017-01-01
南海女民兵(版画) 33×35.5厘米 1974年 郑爽
黄土高原的春天(版画)37×27厘米 1959年 郑爽
本报记者 李亦奕
“我爱阳光与花朵。我愿做路边的小草、野花,给大地带来生命。覆盖黄土,装点道路,这是我的使命。”这是著名版画家郑爽的心声,也是她艺术创作的宗旨,如此平淡,却又如此深刻。
2016年,广东美术馆举办了“我爱阳光与花朵——郑爽作品展”,展出了郑爽的版画、水彩作品约130件/套。展览以艺术家自述的形式展开,融入诗歌、生活的点滴细节及艺术感悟,娓娓道出了她的艺术人生,具有相对时间段的连续性及细节的真实性,观者可以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慢慢地、轻轻地,走进郑爽归真淡然的艺术世界。值得一提的是,郑爽还将包含此次展出所有作品的145件作品捐赠给了广东美术馆,此次捐赠也入选了2016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郑爽1936年生于长春,名门之后,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外甥女,母亲是溥仪妹妹韫和。她与版画结缘于上世纪50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就读期间,得益于李桦、古元、黄永玉诸先生的殷殷教诲,并在1959年创作了她的第一幅水印套色木刻《黄土高原的春天》。此后,她开始专注于水印木刻,并自觉地把抒情风格带到创作中,把自己的人生情怀印在纸上,抒发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1962年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郑爽开始了在广州美术学院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版画教学。
水印木刻,是把传统木版水印与现代版画相结合,用水墨和水性颜色在吸水性的纸上印制的版画艺术,具有水韵味、拓印味的艺术特色。郑爽看到南方湿润的天气对水印木刻印制的优越性,并从女性的角度来理解南方的一花一木,她把对生命平朴而丝丝入扣的爱都拓印在纸上,并没有从事宏大主题的创作,而是追随本心,往往从小处着眼,取材于日常生活;构图简约大气,造型洗练,意象单纯;画面清澹雅逸,温情脉脉,张弛有度。作品具有浓郁的主观抒情韵致,在不动声色间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性的善。
业内人士认为郑爽的作品构建了中国版画界的一个独特印记,并带来了一缕清风,有人甚至赞其“80岁的格格,18岁的心”。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表示,郑爽的创作史就是其自身的心灵图像史,作品的本质体现了郑爽对生命本身的赞美,也正是因为其作品都是以大自然中的事物为起点,所以郑爽的作品才能广受不同年龄层的欢迎和喜爱。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齐喆研究郑爽版画艺术多年,他强调:除了花草和动物,也不能忽视郑爽的人物画创作。他将郑爽的人物作品分为四类:一是主题性创作,比如美院时期创作的《南海民兵》《鹿场的早晨》等;二是一些只作为大场景点缀的人物作品,包括《五指山茶香》《竹林小学》等;三是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像,如《南越王赵佗》《林则徐》《周总理》等;四是女性题材作品,从1962年的《南国的幻想》到1983年的《黄昏》和1984年的《龙的传人》等一系列带有自画像性质的作品。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胡斌认为,作为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版画家,郑爽的作品与时代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以郑爽作品中时代主题特征最明显的《南海女民兵》为例,画面中的女民兵并不是当时主流的皮肤黝黑、身体健硕、带有男性化特征的形象,而是凸显女性的柔美气质。郑爽的与众不同之处还体现在其水彩画带有印象派的特征,版画中也融入了类似于民间剪纸的元素。
据了解,此次捐赠给广东美术馆的145件作品是郑爽目前留存的唯一一套完整的作品。其中不少都是其代表作,如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绣球花》《黑牡丹白牡丹》,90年代创作的《后院》《都是好猫》等等。《绣球花》曾获得法国“春季沙龙展”金奖,而《黑牡丹白牡丹》则获得了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之所以选择捐给广东美术馆,郑爽说:“上世纪80年代,我和汤小铭、林墉就一起倡议成立广东美术馆,我自己将广东美术馆‘视若己出’,觉得这里特别亲近。广东美术馆如今发展为全国最好的美术馆之一,这让我十分自豪。至于捐赠的想法,也是受老师李桦与古元先生的影响,李桦把作品全部捐给中央美术学院,古元把作品全部捐给了家乡的古元美术馆,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有利于作品专业完整地保存和传播。版画是‘复数艺术’,艺术家的创作除了满足自己的心愿以外,总是希望有观众来共享。”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
金秋十月第一天,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以一场庄重而盛大的升国旗仪式,庆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