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羊城晚报】中国水墨艺术应该何为?

录入时间: 2016-12-30



  《十日——哲根藏寨》组画之九 刘庆和


  《水墨元素 NO.20150601》李纲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12月28日, “第三届当代水墨空间:变相——水墨的维度”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参展艺术家包括王璜生、陈侗、汤南南、雷子人、佟飚、郝量、杜小同、梁雨等。展期持续至明年2月12日。
  展览由四个单元交织而成:“格物”——强调水墨的物质性及材料特征;“无法”——水墨的观念化阐释,对“骨法用笔”的一种摒弃与修正,对成为范式的水墨语言如何使其“失范”;“拟境”——传统水墨画所给定的观看空间和心理空间在当代的再认识和演绎;“气象”——融合、渗透及转化中的青年水墨现象。
  当代水墨的问题就是中国艺术的问题
  中国的水墨画在近代以来就不断发生着大变革:首先是面对西洋画的冲击而出现“中国画”概念,而后便是各种融合中西的实验和促进中国画学内在演进的努力。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新的意识形态下中国画再次面临改革。八十年代以后,对中国画命运、笔墨、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再次成为热潮,直至当代水墨艺术的兴起。
  学术主持吴洪亮认为,当代水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艺术的问题。“艺术家们不断地进行创造、实验,水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传统中国画的范畴,其固有的边界仿佛在无限拓宽。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作品被纳入水墨系统时,问题也随之而来:究竟何为水墨艺术?与此同时,更深层的问题是,中国的水墨艺术应该何为?”
  近年来,多维的艺术形态正在拓宽水墨艺术的边界,而水墨则成为一种精神内核和观念意识继续影响着当代艺术家们的创作与思考。本次参展艺术家使用的媒介同时涉及影像、声音和装置等,他们当中很多并非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水墨”艺术家。
  为艺术史书写提供档案
  广东美术馆一直关注正在发生、持续发展的水墨艺术。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表示,广东美术馆未来还会推出更多新的尝试,这种努力是一种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内在的学术诉求和文化责任。希望借此为日后当代艺术史的书写提供一份鲜活生动的、综合的展览档案。
  2001年的“第一届当代水墨空间:中国·水墨实验二十年”对国内实验水墨二十年的演变与观念更迭进行了阶段性的观察、总结与梳理,为后续的当代艺术研究提供一份当代水墨实验领域较为全面的、综合的、断代式的文献资料。
  2006年的“第二届当代水墨空间:渗——移景和幻想”借用各种方式探索“水墨性”:将“水墨”视为一种文化表征,通过呈现当下艺术实验与“水墨”的关系,提供另一种创造性实验性的“文本”,探询水墨的文化内涵、文化含义的当代演绎的未知性和可能性。
  时隔十年,广东美术馆再次启动当代水墨展览,继续推进对“当代水墨”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本次展览策展人孙晓枫认为,展览的目的不是要展开对水墨的完整描述并给予答案,而是通过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协作建立一个可资观察的“模型”,艺术家之间互为镜像,移动地、交错地确立联系,作品之间不断地形成协商与张力并生产意义。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