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二沙岛本馆“固定陈列”系列展览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位近现代美术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深化本馆的功能与定位,进一步推动岭南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献言建策。
▲ 活动合照
研讨会由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顾问皮道坚主持。参与会议的专家有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朱万章,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藏品管理部副主任任文岭、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蔡涛,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何香凝美术馆典藏研究部副主任易东华,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陈志云,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员丁澜翔。
▲ 研讨会现场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在讨论开始前阐述了本次研讨会召开的意义。他说,今年广东美术馆开启了“一馆两区、错位发展”的全新格局,在这个背景下,对本馆的定位和功能进行学术深化,对于未来的发展来说十分必要。我们将以开放的态度,在原有的学术定位之下,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结合当下的时代语境,挖掘本馆空间的可能性,深化美术馆近现代美术的研究、策划与展陈,不断提升软实力,为众人民提供更完善的文化艺术服务。
现场研讨发言
▲ 研讨会现场
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顾问皮道坚:固定陈列与学术态度
皮道坚在会议上表达了对广东美术馆本馆和新馆的分工模式的认可,他认为这种模式类似于伦敦泰特和老泰特的格局,是非常积极的发展。他强调了固定陈列的重要性,并建议结合文献和艺术作品来进行展览,以发挥广东美术馆的长处和特点。同时,他还指出美术馆与博物馆在陈列性质上的区别,认为美术馆应聚焦于近现代美术发展历程,并表达自己的知识观点和学术态度,也提到了展览空间的利用和展览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以及美术馆在普及教育方面的重要性,长期陈列对于学术活动和研究的意义。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梁江:通史陈列,突出广东特色
梁江在讨论中表达了对广东美术馆的深厚情感,并强调了建立通史陈列的重要性。他建议广东美术馆本馆应该以近现代为主,突出广东在近现代美术中的地位,并提出了“长藤结瓜”的展览模式,即通过历史脉络展现广东美术的资源优势。梁江还建议广东美术馆应该利用好场馆资源,做固定陈列,以减少人力物力的开销,并提出了对于珍贵作品的展示和保护的建议,包括使用复制品和轮换制度。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朱万章:重视藏品与文献结合
朱万章在会议上强调了广东美术馆的藏品基础,以及在固定陈列中实物与文献结合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广东美术馆在固定陈列中应该突出个案研究,尤其是藏品丰富的类别,并提到了展览中作品的更换和休眠期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纸质作品的保护。朱万章还强调了广东美术馆与其他美术馆的区别,避免同质化。
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薛良:聚焦展品陈列规划
薛良指出了过剩的展览空间与稀缺的优质展览资源之间的矛盾,并强调了美术馆陈列展应避免与博物馆陈列的趋同性。他提出了美术馆应聚焦于百年历程或近现代美术发展历程的陈列,考虑陈列展的时间规划,尤其是对于珍贵作品的休眠问题,以及广东美术馆自身藏品的特色,如版画、漫画等,并建议根据陈列需求做未来的收藏计划。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藏品管理部副主任任文岭:保护藏品,优化展览
任文岭在会议上指出了博物馆在保存藏品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对于纸质或绢类作品的保护,并提到了博物馆在展览更新和改陈方面的困难,包括资金和资源的限制。他还强调了博物馆在借展时对展品保护的要求,如避免裸展和确保恒温恒湿,并提出了对于广东美术馆的定位建议,包括考虑古代书画和全国同期名家的对比展览。任文岭还强调了在有限资源下,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藏品,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和创新来提升展览的质量和影响力。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蔡涛:美术馆是城市精神象征
蔡涛强调了美术馆在现代都市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位置,认为美术馆不仅是艺术品原作与市民接触的日常性空间,更是重要艺术品进入美术史和公共文化记忆的学术机构。他结合自身在泰特美术馆的经历,分享了如何通过展览与美术图书馆的联动建设来提升策展研究人员的学术品质。蔡涛提出,广东美术馆应重视自己的学术特色,利用多年来积累的早期油画、摄影、漫画和版画等特色藏品,从这些藏品的跨媒介特质来理解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发展进程。他建议广东美术馆加强与全球机构的联动,建议保留二沙岛的特藏文献馆藏,提升学术建设的品质。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魏祥奇:突出广东美术的“潮头”地位
魏祥奇提出广东美术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应突出其在中国两次现代美术发展中的“潮头”地位,尤其是新文化运动后的现代美术变革和改革开放对现代美术的推动作用。他建议美术馆的发展应基于美术史的框架,形成专题和个案的展览,并注意不要将藏品孤立成史。魏祥奇还强调了典藏部在美术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以展代藏的概念,即通过固定陈列向家属征集藏品,增加馆藏。他提出将岭南美术放在全球的语境中考量,并强调改革开放的价值,认为广东美术馆应该体现这一价值,将其融入到固定陈列中。
何香凝美术馆典藏研究部副主任易东华:学术研究是美术馆核心
易东华讨论了美术馆转型的重要性,并以何香凝美术馆为例,说明了美术馆如何从当代艺术转型并利用有限的藏品进行展览。他强调了美术馆在对待文物和作品时需要有敬畏和热爱之心,这是工作的基础。易东华认为,美术馆的工作不仅是展示艺术品,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学术研究和文献建设,这对于艺术史的研究至关重要。他提出了美术馆在展览规划和研究上面临的挑战,包括资金和人才的缺乏,以及如何将美术馆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可以理解和欣赏的形式。
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陈志云:以馆藏资源为重点
陈志云强调了外地观众对于广东有全国影响力的名家名作的期待,如果广东美术馆本馆能够承担起展示这些作品的职能,将非常有价值。她提到了资金问题,认为资金将影响美术馆的执行能力和展览规模,她建议本馆的展览应该更注重学术层面,做小而精的展览,或者展期更长的展览。陈志云还提到了美术馆对于长期陈列的理解与博物馆不同,建议以自己馆藏资源为重点,优先考虑藏品丰富的艺术家进行个案研究,以减少外借需求和资金压力。
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员丁澜翔:学术研究、展览与社会的联动
丁澜翔首先强调了媒介划分可能导致艺术家的狭隘化,以及展厅间联动的重要性,建议不应将每个展厅孤立地看待,而应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他强调,美术馆的研究非常重要,应该将馆藏资源和展览作为学术研究的延伸,而不仅仅是展示。他提倡与高校合作,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此外,他还提到了社会联动的重要性,建议美术馆应与中小学、媒体和社会机构合作,以增强展览的社会效应。在数字化方面,丁澜翔认为数字化不必耗费巨资,通过一些创新的互动方式,如盲盒式的文献展示和数字地图项目,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参与到展览中,而这些方式的成本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