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空——重访录像艺术的空间性”展开幕
  2015年3月26日,“海陆空——重访录像艺术的空间性”影像展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该展览由广东美术馆和澳大利亚MAAP艺术机构共同主办,策展人为MAAP机构负责人Kim Machan女士。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广东省文化厅文化交流合作处调研员李蔚荷、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领事马诺基先、澳大利亚驻广州总领事馆代表Willow Li、澳大利亚亚太媒体艺术代表 Ashlee、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冯峰、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胡斌、广州美术学院多媒体学院周春源、本次展览策展人MAAP机构负责人Kim Machan、艺术家沈铁雄以及广东美术馆副馆长江郁之。


  本次展览策展人MAAP机构负责人Kim Machan致辞
  该展从国际当代艺术家中挑选最有趣和最具挑战性的录像作品,继续回访由20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观念艺术实践所引发的国际(全球)对话。具有影响力的荷兰观念艺术家简•迪贝兹在1971年所创作的《地平线》系列,开启了18位艺术家之间的“海陆空”对话。他们的作品探索了影像与空间表达的关系。过去流行的影像实践专注于叙事和幻象,“海陆空”以地平线作为起点,来探索推动这些实践背后的概念认知,从而鼓励批判性的创作和思考。张培力,中国批评界眼中杰出领先的影像艺术家,也参与了这次广州展的超强艺术家阵容。


  广东美术馆副馆长江郁之致辞
  19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影像创作,九十年代中国影像先驱艺术家张培力开始在艺术创作中使用影像这一形式,影像艺术在中西方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仅仅强调写实性和固有上下文语境的叙事性,逐步转向对作品主体、即场空间和媒材之间多元关系的理解和思考。该展选择的艺术家有意用雕塑式的表达方法来对待影像,借以思考距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空隙”。地平线的元素从最简单的形式——穿越水平面或页面的一条直线——扩散到更复杂的观念,如地理国界和边界、精神想象上的空间以及真实和表象空间。
  这种对空间的重视重新发掘出我们视觉认知感受的解读能力,空间在这里是一种视觉感知上的关联,是有自身生命力的。潘诺夫斯基曾为“影像”这种新媒体下过这样的定义:空间的能动化和时间的空间化。作为以“感知”为机制的有机体,空间能不断地解构和重组作品主体,主体随着空间的改变相应地产生新的语言表达,因而需要我们特殊的关联式“观看方式”。金守子Kimsooja《包袱—尼日利亚阿尔法海滩》中颠倒的地平线, 克雷格•沃什Craig Walsh《站在石头上》中被调换的日出日落,都从不同的视角空间极大地扩展着我们的感知。除此之外,媒材也成为一个不可割舍的存在,多样的媒材承载了不同的语法结构,如德里克•克雷克勒Derek Kreckler在其作品《无题》中所采用的纸带和风扇,白浦Paul Bai《无题(风的魅力)》所选用的原木,都呈现出主体与空间的交流是断裂同时又是流畅的。


  本次展览策展人Kim Machan为嘉宾导览


  本次展览策展人Kim Machan为嘉宾导览
  该展荟萃了来自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葡萄牙,中国,印度和韩国18位杰出艺术家多重视野的影像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白浦(澳大利亚),劳伦•布伦凯特(澳大利亚),简•迪贝兹(荷兰),芭芭拉•坎贝尔(澳大利亚),王功新(中国),希尔帕•库普塔(印度),朱加(中国),郑然斗(韩国),德拉克•克雷克勒(澳大利亚),乔凡尼•欧佐拉(意大利),祖坚•包华(葡萄牙/香港),王蓬(中国),金守子(韩国),克雷格•沃尔什(澳大利亚),沈铁雄(韩国),黑默•佐伯尼格(澳大利亚),杨振中(中国),张培力(中国)。
  通过空间的划分重组,视角的多维度变化,影像和媒材的融合,“海陆空”突破了影像艺术的界限,在继首尔,上海,悉尼和布里斯班后,“海陆空”展降落在亚洲的另一港湾,广州。这次亚洲巡展在广东美术馆的亮相,开启了新的空间和新的体系,也延伸了广东美术馆对于空间诠释的广度和深度。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展期将持续至5月6日。
  广东美术馆
  文/刘丹妮 图/寇乔蕙
  2015年3月26日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广东美术馆新馆: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广东美术馆本馆: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

Copyright©粤ICP备12071615号
本网站所有文献、素材,除特殊说明,版权均属于我馆所有。
白鹅潭馆区: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白鹅潭南路19号  前台电话: (020) 88902999
二沙岛馆区: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号 前台电话: (020) 8735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