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镜头下的中国梦《信息时报》

录入时间: 2014-06-30

  青眼有嘉 王嘉(批评家)

  目前正在广东美术馆热展的“1844~2014:法国人镜头下的中国”是一个值得推荐的展览,通过摄影图像传递出来的视觉精神,不仅穿越了170年的文化历史,而且尤其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回看外国摄影师眼中的中国,我们会有完全不同的新体验。不管是“发现中国”、“中国之旅”或是“今日中国”,面对这些照片的时候,耳畔似乎犹闻摄影师们按下快门时的轻微的咔嚓声,以及隐藏在图像中的那些二胡、三弦、风声、脚步声甚至是人物的窃窃私语声。也正是这些定格于瞬间的摄影画面,让我们重新认识文化之中国。

  记得20多年前,在中山大学历史系读书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本16世纪波斯人系统介绍中国社会情况的见闻录《中国纪行》。该书作者是中亚穆斯林学者阿里·阿克巴尔(Seid Ali Akbar Khatai),书中系统介绍了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情况,对中国的省份、军队、法律、经济管理、城市建设、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宫廷礼仪、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均有细致的陈述。在1839年法国艺术家路易·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之前,视觉呈现方式除了绘画之外,没有其他的捷径。而摄影术发明之后,通过照片来讲述历史,不仅让一切来得更为便利,同时也让人觉得图像中的音容笑貌和街巷烟雨变得更加真实。

  摄影机后面的那些人,他们的身份五花八门。士兵、外交官、传教士、艺术家或普通的旅行者,来自法国的摄影者在中国的经历各不相同,他们镜头下的视觉内容也千差万别。紫禁城的庄严、街市的杂乱;码头的船舶、路边的小贩;正襟危坐的摆拍、不经意的会心微笑……通过这些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发展的中国在近一百多年以来经历过的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些让人留念的过去,那些让人惊喜的现在,那些说不完的故事,借用一句时髦的话吧,且行且珍惜。

  摄影史上留下名姓的法国摄影家,在这个展览中可以见到很多。比如,于勒·埃及尔(1802~1877年)、吉尼亚尔(1835~1898年)、皮埃尔·洛蒂(1850~1923年)、方苏雅(1857~1935年)、枚纳儿(1906~1912年在中国)、爱德华·沙畹(1865~1918年)、谢阁兰(1878~1919年)、费尔兰德·吉龚(1908~1986年)、索朗日·布朗(1946年生)、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年)、马尔蒂尼·弗朗克(1938~2012年)、马克·吕布(1923年生)、阿兰·勒巴凯(1960年生)、罗郎·格诺(1964年生)等,他们均有摄影作品参加这次展出。而其中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则是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塞缪尔·布朗道夫(1974年生)、查尔斯·弗雷日(1978年生)等。说他们年轻,也只是相对而言。因为他们正值40多岁的黄金年龄,不管是摄影技巧,或是对社会与人生的理解,都已经越过了“四十而不惑”的年纪。他们的摄影作品中蕴含的那种成熟的气息,已经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作为“2014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之一,“1844~2014:法国人镜头下的中国”在展览策划方面,也可谓是花费了不少心机。展览由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原摄影部负责人阿拉·萨雅格策划,从展品的组织到展示方式,都体现出萨雅格一贯以来的那种精致和精炼的特色。但是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在笔者看来,放在第10、11号展厅连接处的那批小灯箱作品,就值得商榷。如果是在袖珍空间展出,这种小灯箱的处理方式就很雅致。但是在广东美术馆的大展厅里,如果换一种空间呈现方式,比如改为整面墙的大投影,画面连续切换,那么在这样的大空间里,作为历史照片的体量感与宏大气势,就可以发挥得更加充分。按照原策展人的意思,尽管精致有余,但气势上就没有凸显出来,小有遗憾。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