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罗一平:营造当下山林的现场《广州日报》

录入时间: 2013-07-18


《柳永诗意图》 97cm×277cm 罗一平


何福修来似画中》 97cm×90cm 罗一平


《春雲出岫》 248×248cm 罗一平


《澧水橋西小路斜》 50×50cm 罗一平

  罗一平,作为美术史论家,潜心于古今中外美术研究,著作丰厚;作为学术策展人,他主持了广州三年展等一系列重量级展览,学术功力深厚;作为广东美术馆馆长,广东美术馆已成为以当代艺术为主要研究机构,全国知名。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还有一个身份——中国画家。作为理论基础深厚的学者,如何在绘画中实现他对艺术的理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怎样处理创作与行政事务的关系?在他的绘画中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当代意识?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岫·远意——罗一平山水作品展》展览期间,记者采访了罗一平。

  本报记者:陈运成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解释您理解并表达的“现场”的具体含义?
  罗一平(以下简称罗):我的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活的现场气息。在具体创作中,我有意去掉近景,以中景为主要描绘对象,在“可居、可游、可观”的古代画论中,更着意强调“居”和“游”。强调“山中看”,不做旁观者,让人产生置身于走进画面的感觉,人景合一。

  记: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
  罗:我的绘画以“近游”取代“远观”,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传统的图式——将司空见惯的传统图像的整体性打碎,呈现一个相对的片段,我并不强调宏大的场景,但恰恰那不修饰的山林气息、人与自然相互感应的气息,体现了当下的现实心境。

  记:为何选择杂木作为表达对象?
  罗:我喜欢画杂木林和藤蔓,这和我曾在中大工作有关系——中大校园里就有很多藤蔓杂生的林木。我试图打破传统中国画对林木的程式化归纳,用一种全新的笔墨意味来表达。

  记:您的画里面如何解决传统元素和当下生活的关系?
  罗:我认为,传统的程式对我们是有用的。我在画中比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的程式用以表现当代生活,具体做法是——去掉传统元素中的经典符号,强调现场感受,把这种感悟融入其中,使画面更自然、更生活化。

  记:您写生吗?
  罗:主要是看,现场绝不画,白天游山,晚上画画。

  记:这种方式和学院“对景写生”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罗:学院绘画强调写生,能真实、科学的再现现实场景,但忽视了“游”。古人的游观,心在游走,意在游走。我对景不是对具体某个景,是对这一整体印象的直观感受。我重视鲜活的现场感受、重视腹稿——心中的意象。同时,我有意强调笔墨程式,以示与传统的连接;而当代性,我认为是如何用当代人的眼光组织好传统元素。具体到我的画——杂树摇曳、光影浮动,呈现当代语境下另一种破碎、朦胧的场景,形成“深远”、“高远”之外的一种漂浮的情感。

  记:画展的名称“岫·远意”于你的创作意味着什么?
  罗:岫——云出山洞谓之岫,一种意象、一种感受山林扑面而来的山林气息。“意远”——心境中,穿过林、越过山、随着云思绪向外漂移。“岫·远意”表达承载着思绪远行、漂移的山水意象。

  记:传统文人画强调“画中有诗”,您在创作中如何体现?您写诗吗?
  罗:诗人有两种:一种是写诗的人;一种是具有诗性的人。我属于后者。我的画灵动、鲜活,有画中诗的意境,但我没有刻意去追求。
  我画画有一理论:胸无成竹。不作犹豫,抓笔就画,然后根据画面,自然生发,形成诗意。我认为,心中没有禁锢的时候,才是自由的。
  画画开始看胆略,显示平时的积累;中途见功力,显露笔墨语言的训练;最终看才气,显现文化、修养的整合。

  名家评论

  总体而言,罗一平的山水画创作是以深刻地理解包括笔墨技巧在内的传统文化为内在力的,他通过传统笔墨语言和具有自我特色的现代图式,将古今、物我、似与不似交织成“借物喻意”,造“境”于“趣”的多方位的感应框架,很好地体现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脉的承接关系,笔墨与图式能见出较强的个人性格和鲜明的现代气息。
  王宏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一平学术功力深厚,同时又花大量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创作,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看完展览,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将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创作大笔触的水墨,画面很有激情和张力,靠画画与理论的结合,形成了他的个人特色。
  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罗一平的山水画则多用水法与墨法,并以氤氲华滋、郁然深秀的特征而显现出与岭南山水画派不同的艺术风貌。这位移居羊城半生的艺术史学者和中国画家,在精神底层释放的依然是赣中明珠的故乡山水。心远地自偏,远意已成为他山水的精神故地。
  尚 辉(中国美协理事、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执行主编)

  简介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博士、教授、文博研究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亚洲艺术家联盟中国委员会主席。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