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把艺术吃到肚子里,你吃到了什么?《信息时报》

录入时间: 2013-06-24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冯钰 实习生 陈宇强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盛世韬光 古今系列1号》,绢本水墨,能看清吗?这些唐时骏马山石,都是用“桑氏方块”组成的。


开吃之前作品是这样的……


桑火尧向作品泼墨,不对,是泼拔丝糖浆……


开动吧,以艺术之名……

  6月19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的“桑火尧境象水墨作品展”中,有一项引起媒体与观众广泛兴趣的环节或者说行为艺术叫做“把艺术吃到肚子里”。展方介绍说,在这个全体观众都可以参与的互动行为中,讨论的是“让艺术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表达了艺术家对当下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然而,在观众们表现出参与热情之后,我们似乎可以提问——

  下午3点,在无数照相机、摄像机、手机、iPad的镜头注视下,艺术家桑火尧手持排刷,将“拔丝”糖浆材料以泼墨的方式挥洒向展厅正中整齐陈列着的鲜艳的糕点们,宣告了“把艺术吃到肚子里”这件互动作品的启动。

  应该说,现场气氛非常热烈,除了常在美术馆各个展览开幕式看到的艺术界、批评界、媒体界人士之外,还能看到年迈的阿婆、穿着校服的学生好奇地参与到现场,拿取那些组成作品的糕点品尝。他们食用的整个过程被两台摄像机记录下来,并将会在之后的展览中代替这些已经被吃掉的糕点在展厅里进行展示,以最终完成这件公众参与的作品。

  浙江美术馆副馆长桑火尧在人群中保持微笑,他对广州人民的热情感到由衷谢意。作为“境象绘画”的创导者,这位当代水墨艺术家的作品色彩明净、层次丰富、质感细腻。这次展出艺术家约三十件绘画与装置作品。

  “吃”的原点:“桑氏方块”

  桑火尧对中国当代水墨的探索持续进行了十多年,并以其方块系列作品为大家熟知,他以大小各异的色块为基本元素,在绢本上进行创作。在画面上,用不断错置、叠加的手段,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画面关系,并通过三矾九染的传统方式,使画面具有晶莹、通透、波动与薄中见厚的效果。作品中呈现块面和微粒交错的笔法以及粉色系的色彩,具有宁静、蒙眬、变幻、深远的个性风格。后来,艺术家又从纯色块的构图进行延伸,用同样的方式对宋元工笔画作或者旧上海美人图等视觉文本进行重构,衍生出不同系列的作品。

  批评家们通常认为,桑火尧的绘画有很深的工笔背景。当信息时报记者问及他对中国画中线条与块面的理解与承继时,桑火尧表示:“传统中国画强调线条,强调留白的空灵,强调书画合一,但是现在我们再这样画下去,就脱离了国际审美的语境。我用块面来代替线条,在绢丝上堆出通透的感觉,不断探索中国画的颜料怎么呈现出色彩与空间的关系,这符合国际的审美情趣和现代人审美的需要。”

  这些成为艺术家独特符号的“桑氏方块”,也是这次“把艺术吃进肚子里”的糕点们的造型母本。展方风趣地将这些糕点称为“桑氏方块2.0版”。可惜的是,画面中层叠通透的感觉,无法在糕点中体现出来。

  “吃”的目的:反思社会食品安全

  展方介绍说,为了在美食天堂广州办个展,桑火尧选择与杭州名厨合作,用杭州名食来形成装置作品:由名厨以玫瑰花瓣和野生树叶制作成定胜糕及黑米糕,现场邀请观众共同品尝美食,共同完成这次真正《把艺术吃到肚子里》的行为艺术,让艺术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份,同时,也是表达了艺术家对当下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

  当下各式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威胁到百姓的生命安全。桑火尧认为,传统名吃名点既面临着安全问题,又面临着时代与国际美食的挑战,中国传统美食如果不与时俱进将慢慢失传,淡出人们的生活,比如杭州名点定胜糕,目前已经较难吃到。这一次,他们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选用玫瑰花瓣作为定胜糕原料之一,既绿色健康又馨香浪漫。同时,他们派专人上山采摘树叶,这种树叶挤兑的水呈黑色,但有天然香味,并且性凉解郁,用这种树叶作为黑米糕原料,从色泽、味道上真正体现绿色环保,成为放心食品。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现场讲解,这些关于食材的细节并没有被广大观众留意到,也就很难体现出对“食品安全”这一话题的回应。对此,展方回应认为,当代艺术强调的不是美术作品,而是美术事件,“它呈现的东西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关注的不光是画面的一个构成,更关心的是它的过程:转化为艺术方式的过程、消费的过程、观众互动的过程,强调的是画家的参与性和观众的参与性。”

  现场观众反响:

  面对信息时报记者“你认为今天这个‘把艺术吃到肚子里’的活动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的问题,现场观众反应不一。也许当代艺术不一定要回答问题,只要能够引起思考与提问,就达到了目的。但我们还是不禁要问:关于吃,关于当代艺术,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呈现方式?

  ●味道还不错,一般开幕式上不都是提供茶点的吗?和当代艺术有什么关系?不知道,我想就是吸引人气的一种方式吧。(媒体人)

  ●不是很好吃,有点干。我理解大概是这些糕点的形状,和周围那些画上的方块比较像吧,可能吃掉这些糕点就意味着吃掉那些画本身……不知道我想的对不对?

  (艺术院校学生)
  ●我看介绍说艺术家是来自杭州的,这些糕点也是从杭州运来的,是他们那边传统的食物,可能是想和广式早茶的茶点来作一个对比,以此来显示杭州人文传统和岭南人文传统的差异吧? (学生)

  ●经常看到媒体写什么展览是“当代艺术的盛宴”,所以我想这个活动主要是表示当代艺术也有生活化的、分享的、全民参与的一面吧。现在不是很多活动都强调公众参与吗?(市民)

  ●我有个问题不知道能不能问,听说这个活动是强调食品安全的,可是这些糕点也不是现场制作的,从杭州运来又摆进展厅,经过快一天的时间,还经过不知道多少工作人员的手,真的干净安全吗?还是说这种疑问本身就是艺术家希望我们这些观众来思考的?(文化工作者)

  小链接

  关于吃,关于当代艺术

  关键词:《未来主义食谱》

  最早将“吃”这一日常行为拉到当代艺术中的,应该是20世纪初的未来主义运动。未来主义艺术家、诗人马里内蒂在1932年出版了《未来主义食谱》,提出自己的未来主义烹饪主张。他反对方便食品,要求禁止糕点类食物,因为它导致人们“呆滞、悲观、怀旧、不活泼和没有立场”。对未来主义者而言,食物并非充饥之物,而是一种艺术。一顿饭应该是色香味俱全的盛宴。

  在食谱中,马里内蒂建议情侣品尝用菠萝汁、鸡蛋、可可豆、鱼子酱、杏仁面、红辣椒、肉豆蔻和丁香熬成的“鸡尾酒”。至于即将上战场的士兵,马里内蒂推荐经过电击的生牛肉。牛肉电击完毕后,还要在朗姆酒、白兰地和苦艾酒的混合溶液中浸泡24小时,方能食用。更有趣的是,在2008年亦即“未来主义宣言”诞生99周年,在英国图书馆上演了一场完全按照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食谱》制作而打造“未来主义盛宴”。大家集体品尝未来主义盛宴,同时聆听英文版和意大利版的“未来主义”宣言。

  《未来主义食谱》的艺术文献价值远远超越了实用价值,它本身又成了未来主义的艺术品。艺术从此不单单是给眼睛欣赏的架上绘画了,而是通过调动人的各个器官来接触和解读艺术。“任何人都能成为艺术家”——无疑是20世纪艺术史上最显著的变化。未来主义的艺术思想引发了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的诞生。

  关键词:宋冬

  对于许多中国观众来说,提及与“吃”有关的当代艺术,首先想到的就是艺术家宋冬的《吃山水》以及前后相关系列作品《吃城市》、《吃盆景》等。

  鱼头摆成奇峰,牛肉摆成远山,棉花糖摆成白云……在宋冬2005年的影像作品《吃山水》中,各种食材通过精心摆盘,打造了宛如山水画作的视觉景象。然后艺术家邀请朋友逐一吃掉作品中的食物并用摄像机录制整个过程。妙的是,在食物减少的过程中,作品的构图时刻发生变化,画面始终和谐而美丽。这是艺术家对减法理论的巧妙应用:在做“减法”同时,也在不断创造新的山水画形象。在美国纽约的MoMA美术馆宋冬个展开幕上,他将《吃山水》的概念融入到开幕酒会上的自助餐,邀请现场嘉宾在吃喝中完成这件作品的终极创作。这次的吃也成为美国艺术界为之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他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制作过的《吃城市》,是用饼干糕点等甜品堆积起来的乌托邦一般的“城市”。当不同肤色的人吃掉这座“城市”时,引发的是对当代城市建设的思考。宋冬说:“人用欲望建造了城市,又用欲望毁灭了城市。”

  关键词:顾德新

  顾德新是“85美术思潮”的重要代表,1989年参加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那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栗宪庭说他是“前卫艺术家中最前卫的一位”。

  在2012年他的回顾展《重要的不是肉》上,有一件引起广泛争议的作品也与食品有关:八吨苹果在展厅的地上平铺,静静躺了两个月。最初的一周,新鲜的苹果可以供到场观众品尝,随着时间的推移,苹果慢慢腐烂。展览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周,由于苹果高度腐败不能食用,观众闻到的是类似苹果酒的酸味——当然,还会看到烂苹果上飞舞的苍蝇。在嗅觉上给观众造成感受的同时,从视觉上展现了食材由新鲜美丽转化为丑陋恶心的宿命过程。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