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穿越英国艺术300年《精品生活周刊》

录入时间: 2013-05-22

文_符传伟  图_广东美术馆

    (引言)曼彻斯特除了大家熟知的足球队,也有英国艺术家的旷世杰作。“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来自英国西北部的公共艺术收藏”日前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展览从来自英国西北部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18家博物馆和收藏机构中遴选出油画、版画、水彩、素描和雕塑作品80件,用艺术讲述英国人300年来精神面貌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 

    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英国仍然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而这种变化又通过美术作品记录下来。“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展分为“英国人”、“场景观察”、“自然景观”、“讲述故事”、“诗意的想象”和“现代主义”六个部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建群老师接受了本刊专访,用艺术向我们讲述那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与生俱来的绅士淑女基因

    无论是自负的上层权贵或傲慢的皇亲国戚,或是朴素诚实的平民百姓,这些英国社会中各个阶层的肖像画都会在英国美术300年展览第一部分“英国人”中呈现。然而当人们一想到英国,头戴大礼帽,身着笔挺的西装,足登亮皮鞋的绅士形象便马上浮现眼前,英国人的绅士文化都似乎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李建群老师说:“英国的绅士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绅士都是指上层社会的那些人,他们喜欢穿得很正规的燕尾服所谓乡绅,过着很优雅的生活。”

    除了绅士,英国女性的淑女形象同样在其美术作品中得到展现。在詹姆斯•桑特的画作《沉思》中将一个年轻貌美女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细腻。在画中,她穿着一件非常宽松的白色衣服,外面随意地搭着一条蓝色的大披肩,衣服的一侧滑落到胸口,从脖子到肩膀都露了出来。她的眼睛向下方凝视,右手中拿着一束野花,女孩子那种奶白色的肌肤质感,以及薄如蝉翼的衣服在桑特的笔下表现得恰到好处。

    然而在英国这300年的现代化进程中,美术作品表现出来的英国人的面貌反映了英国从绅士贵族社会到现代平民社会的变化。从传统的绅士、淑女的上流社会和田园生活到进入工业社会后城市市民阶层与公共生活的出现,更多现代社会中各种不拘小节的小人物形象开始成为英国美术作品中的主体。“英国的绅士文化其实一直在慢慢减弱。两次世界大战,加上急剧的工业化,不管是绅士还是普通的劳动者都要到前线打仗,又或者是参与到工业革命中,绅士不绅士就变得不再重要了。进化到今天,虽然英国繁复的绅士礼仪已经一切从简,但骨子里的优雅气质依然根深在英国人的骨子里。”李建群老师解释道。

英式“自然景观”的启示

    在展览的第三部分“自然景观”中,画家们把承载着过去300年英国文明的景物作为记录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风景和自然元素反映了那一时期英国人对自然和风景的人文关怀。“英国人是世界上比较早关注自然和风景的民族,在经历了宗教改革之后,由于新教反对铺张浪费,反对繁文缛节,所以宗教画基本上就没有了,这时候画家们就开始把艺术的兴趣转向大自然。”李建群老师说。

    画家约翰•康斯特布尔为了使自己和妻子玛利亚及孩子们躲开伦敦市中心有损健康的热空气,租下了乡村小屋,将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相结合。在作品《布兰奇山的湖塘》中,康斯特布尔展现了广阔的汉普斯特德原野和布兰奇山湖塘的大片水域,没有了大城市中污浊的空气和紧张的工业气息。李建群老师解释道:“工业革命之后,大量的人涌向城市。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往往开始向往自然,希望回归乡村,远离烦嚣。”

    “英国算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得比较浅的国家。它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古老的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有保守的观念。尽管如此,英国还是能够很顺利地走向现代,这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李建群老师说。
现阶段,当“天然”、“有机”、“PM2.5”这些名词纷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关键词,黄金周高速公路上不断向郊外涌去的人们也预示着中国已经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缓解城市面貌剧变带来的压力,在精神上也尽快“现代化”,或许能够在英国这300年的艺术发展中找到答案。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