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海燕”作者现身广东美术馆讲古《羊城晚报》

录入时间: 2013-05-06


潘嘉俊与油画作品《我是“海燕”》 赫子仪 摄

    羊城晚报讯 记者赫子仪报道:“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的名篇《海燕》,曾经让多少青年人心潮澎湃?昨天上午,曾红遍大江南北的经典作品《我是“海燕”》的作者潘嘉俊,在广东美术馆讲述这幅油画背后的故事,众多街坊前来捧场。

    “我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就是希望人们看到它时联想起高尔基的《海燕》,并记住那时候的中国女性勇敢、乐观、坚强,充满女性魅力。”潘嘉俊介绍,该作品创作于1971年秋至1972年春。当时,他被调到广州军区美术学习班培训,并到边防海岛体验生活,看到战士不畏艰险地保障通讯,便萌发出创作的念头。

    起初的画稿是两个维护兵站在礁石上迎着大风大浪抢修电缆,但遭到美术班师生的反对,场面过于专业,群众看不懂。听取大家的意见后,终稿改成一个女兵在暴风雨中攀在电线杆上抢修线路,横构图也改成竖构图,并将视平线压低,以突出人物“凌空”的感觉。“内容确定好后,美术班的同学们拿着话务兵的工具轮流进行写生。”为了精准无误地表现刮风下雨时人物身上的高光、阴影,潘嘉俊站在户外一次一次地往自己身上泼水,让同学拍好照片后回去研究。

    《我是“海燕”》面世后,反响非常好,有许多革命青年将这幅画挂在床头,“海燕”成为当时中国妇女的典型形象。

    在现场,一位姓雷的女士很激动地拿出一张报纸,上面印着一张女兵站在杆上修电线的照片,原来,雷女士那时是广州军区20分部的话务班女兵,“年轻的我与油画上的女兵颇有几分相像,很多人以为我就是那个‘海燕’”。潘嘉俊的妻子曾是话务班的班长,“这是‘海燕’带来的缘分”,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说。

    据了解,《我是“海燕”》的活动只是一个开端,广东美术馆人文图书馆近期将陆续展示更多藏品,与市民分享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小链接

    潘嘉俊,1947年10月出生,汉族,籍贯广东南海,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任广东省文联委员、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省对外友协理事。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