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广东民间美术生态考察展·粤东篇 考察手记

录入时间: 2008-11-25

浮洋泥塑
2008年7月22日    晴
往潮州浮洋大吴村看泥塑。
七拐八拐钻进一户人家,主人吴维清是村里仅有的几个做泥塑的传人之一,按照吴维清的说法,村里基本没啥人在捏泥人了,捏得好的就是他了。他拿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也就是陈家祠收藏他6件作品的证书,还出示一张盖有16个印章的作品荣誉证。
大吴泥塑据说是与惠山泥塑天津泥人张齐名的中国三大泥塑,但那两家泥塑不断发展,影响日隆,而大吴则日益式微,到了濒临断绝的危险期。据研究潮汕民间工艺专家杨坚平讲,大吴泥塑应称浮洋泥塑,因为浮洋还有潘厝颜厝在做泥塑,只是那两处一是做土叽咕土玩具,一是做福禄寿及神仙喜童,更没有市场而更加式微,只剩下大吴在做戏曲人物而生机稍存,勉强支撑。

2008年8月22日    晴/雨
再到大吴村
    潮州群艺馆馆长陈向军对大吴泥塑素有研究,有专门编著刊世。由他这熟门熟路的人带着,再探大吴村寻访泥塑艺人如囊中取物,一逮一个着,况且还有村副书记和治保主任引路。
    探访四位艺人,吴汉松、吴宜兴是做纱丁头、木偶头的,他们也把纱丁头专门做成单独的戏剧脸谱像供人欣赏。见到吴汉松从民间收回他父辈做的四个纱丁头,老物件做得真生动。吴汉松的纱丁头开脸比较清秀,吴宜兴的较浓重。我们兴致勃勃地看着吴宜兴的纱丁头作品,他则平静默默地望着我们。据说他是地主出生,历次运动中成为“运动员”,所以养成沉默寡言的性格。
    相机电池没电了,吴德祥、吴光让拍不成。在吴德祥那里有许多党政官员参观他的作品的照片,在大吴艺人里他的社会公关可能是最为成功的,他与社会的接触要比其他艺人更为广泛,也更善于经营自己。他的作为打破传统艺人固守小作坊,等待买主上门的旧做法。他1970年代曾到广州美院雕塑系进修,他的儿子继承泥塑家学,也曾在1980年代到广州美院进修。所以,他们在民间泥塑中融入了现代雕塑的元素。他们不单做传统泥塑,更多的时候是承接各种雕塑工程,制作寺庙的佛像神像。在1982年代就参加过潮州开元寺佛像和韩文公祠的修缮工程。
    吴光让现在基本还是做传统的泥塑,但在他的雕塑历史中,也有很辉煌的红色经历:1965年赴汕头参加《方十三压迫八乡人民》展览雕塑工作队;1966年至1968年从事毛泽东像、无产阶级英雄人物、革命样板戏等雕塑;1969年参加潮州市开元寺阶级斗争雕塑展览;1970年参加汕头农业学大寨展览馆大型集体雕塑。直至1980年才回归大吴泥塑泥彩贴塑。

2008年8月28日星期四    晴热
三到大吴村,再到吴维清家,确定作品,向其他做福禄寿和土叽呼者预定作品。柜子里的作品比上次少,部分被买走。答应借展几件老作品,是人家委托他修复的。

2008年9月21日    晴
四临大吴。 
村委会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奖状,这是老先进了。又一次见到村书记吴卫华。吴书记说:其实我爷爷也是做泥塑的,名字吴金福,铺号福记金记。哇,在陈向军编的《潮州大吴泥塑》画册里,见到多处这两个记号的泥塑资料,很是精彩。
大吴泥塑对潮州瓷塑也产生影响,吴金福创作的《薛丁山和樊梨花》就是采用大吴泥塑贴塑等技法而烧制的瓷塑,在介绍潮汕泥塑瓷塑各类书上,多会引用这件经典作品。
像大扫荡似的把村里四个做贴塑、两个做纱丁头的艺人全扫遍,所有借展作品全部搞掂,其中91岁的吴木舜老人年事已高,歇手不做了,也借了他以前的作品《姜太公遇文王》。
接着到龙湖镇后郭郭文生处购买“土叽咕”、土玩具,拟在展览开幕搞气氛。
旋回到颜厝,在艺人颜四生处购买一批喜童、福禄寿、戏剧人物,拟作展品。
天色已晚,乘黑到金石镇借展木偶。
唉,这一天,跑了三镇四村九家,还真玩命。
(全南海)


第二部分:澄海纱丁

2008年7月21日    晴
昨晚刚到汕头,就连夜工作,造访了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杨群勇。
群勇兄是资深报人,现任汕头都市报副总,在值夜班,在编辑室约见我们,给我们许多建设性意见,很有帮助。
今天去澄海。澄海人心灵手巧,造就澄海的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这些艺术形式大多历史久远,群众基础好。澄海先后获文化部“灯谜之乡”和“版画之乡”称号,有“蜈蚣舞”和“澄海灯谜”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澄海县文化馆在整理、保护、推介民间艺术方面有声有色,专门开辟“澄海民间艺术陈列馆”,让人们对澄海民间艺术有较全面的了解。
在陈列馆我们看到一批澄海版画家的木刻原版,据说他们收有澄海籍画家版画1000多幅,这在一个区县级文化馆就很不简单。
在这里,我们首次了解到精美的纱丁。

2008年8月27日星期三    晴热
搞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把各地群艺馆文化馆馆长不时忙一把。上次来澄海,詹少光馆长忙着应付汕头电视台拍摄《蜈蚣舞》专题,顾不上我们。
这次他专门带我们去看纱丁。
蔡锦城是目前澄海纱丁做得最牛的艺人,他的《水漫金山》获去年汕头文艺基金一等奖。这屏作品足有1.5×3米,这在纱丁制作中堪称巨作。画面上虾兵蟹将、各路神仙几十个,其制作方法集潮绣、泥塑、錾纸、木偶、纸扎等潮汕民间工艺于一身。蔡锦城自称作品取材于戏曲,繁复的造型最能体现纱丁艺术的技法,这是在挑战纱丁制作的极限,到目前为止无人能及。
蔡锦城是个很有性格的人,制作纱丁既是祖传,也是热爱。对这项传统工艺的后继乏人,感到忧虑。他特地为作品制作陈列支座,镶上三片不锈钢说明牌,介绍纱丁的历史、分类、用料、工艺程序等,看得出他对这件作品倾注的心血。
他说:制作纱丁需多种工艺和十几道工序,一般要擅长不同工艺的师傅分工合作而成。而蔡锦城掌握多种技艺,所有工艺工序全由他自己一手完成,这是他值得骄傲之处。
(全南海)


第三部分:潮州铁枝木偶
7月22日
考察完后郭村的土玩具作坊已是晚饭时间,我和老全商量明天行程,决定由老全先回我们的据点汕头休整队伍,我继续去看附近金石镇的铁枝木偶。还是麻烦吴维清老师带路,我们没来得及吃饭就坐上一辆三轮车去了,摇摇晃晃,半个小时我们到了目的地。陈培森老师(金石龙阁木偶剧团团长)还没回家,说是卖东西去了,平时剧团没有演出陈老师和其他村民一样做点买卖帮补家用。他的两个女儿招待我们,大的二十岁左右,小的十六七岁一般,她跟我介绍剧团情况,实际上剧团成员都是他们家里人,一共五六个人,之前团长是她们爷爷陈细妹,前不久去世了,老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多次带队出国表演获得好评,但也并没有为此给他们家带来经济上的改善,他们家是住一栋简单的小平房,家里仅有简简单单的家具,剩下的都是大大小小的木偶满屋乱放,大的是第一代木偶,小一点的是第二代,更小的是第三代,除了尺寸大小有别,在工艺上小的木偶头饰和服饰偶尔用黏贴的方法代替了以前繁复的刺绣方法,但造型材料基本上是一样的,我想这都跟他们经常外出演出方便携带有关。
没多久,陈培森老师回来了,一边抱歉让我们久等了,一边请茶递烟还非要请吃饭,我说吴维清老师家里已经预了饭就没有去。完了,他不断地给我摆弄他的木偶,同时给我介绍,现在演木偶戏赚不到钱,他有一个想法,将大大小小各个行当的木偶去掉铁枝,做成摆设的工艺品,装进锦盒里出售,他很得意说才卖三四百元一对,制作工艺那么好,造型又很漂亮,肯定是有市场的,他还说如果能参加我们的展览,到时要带一些到现场试试行情。陈老师说话爽直而且热情洋溢,跟他聊天感觉很亲切,直到我和吴维清老师被师母勒令返回吃饭才不舍告别。我们吃完晚饭已经是9点多了,想想一不做二不休,于是又拉着吴老师带我去邻村的颜厝村颜四生作坊看福禄寿神仙像,这是一个更土的作坊,也是家传的手艺,虽然造型和工艺都远不及大吴村的泥塑,但能看到乡里乡气的东西心里甚是高兴,视乎这些简易的泥像更显得情切。
我们再次返回吴老师家的时候已经快11点了,但让我惊讶的是陈培森老师已经等我们多时了,他说刚才聊得还不过瘾,特意又骑摩托车过来再聊,到了12点多我实在疲惫,而且第二天还要继续考察,便辞谢留宿,到马路边拦了一辆“野的”回汕头。
(何小特)


第四部分:潮阳香稿塑
现在想起来,我们单拜访香稿塑艺人黄斯毅先生就有四次之多,并不是因为老人不配合我们的展览需要做工作,相反,老人的热情和理解让我们非常感动。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黄斯毅老人时是有潮阳剪纸艺人魏惠君女士带路并兼翻译,(老人不常讲普通话)老人是我们一路考察所见居住最为简陋的一位,那估计是之前工艺厂分的房子,30平方左右,屋子里也是满满当当的摆满他的作品,有一些是打包好放置一角,还有一些石湾陶塑,老人说是为了参考别人优秀的作品特地买回来的。其中打包好的作品老人显然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宝贝,不轻易给人看的,因为作品拿进拿出容易损坏,我们也是在第二次拜访时才得到老人的信任,得以目睹老人十几年的心血之作。
香稿塑引起我的兴趣有二:其一是它的历史,据黄斯毅老人的介绍,香稿塑作为独立的民间工艺大概不到100年历史。它的原型是附在大神香上面的装饰品,主要题材有龙凤、花鸟、虫鱼、戏出人物等,后来其父黄星阁突破香稿塑原只局限于依附装饰大神香的格局,摒弃它的祭祀的用途,吸取了泥塑、纱丁等工艺精华,根据香稿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发展成为用稻草与纸粘合作坯,外部用香末捏制成摆件、挂件等品种的捏塑工艺,创出立体人物香稿塑,成为欣赏性的艺术品。其二是它的材质,它的原材料是稻草、纸和香末,都是可以燃烧的。而它的历史和材质无疑给我们一个启发:民间美术的诸多可能性。它可以从功用到一个独立的装饰品,也可以发展一个装饰品成为日用品;可以从单一的材料到复杂的材料,也可以把复杂的材料才能制作的工艺品用非常简单的材料来完成。所以说,民间美术是一个充斥着生活经验智慧的艺术门类。
黄斯毅老人有一个愿望,因为现在没有人愿意学习他的手艺,但又非常担心这一手艺失传,他准备把香稿塑的工艺流程、方法和历史写成一本书留给后人,其实最让他头疼的是这本书的出版经费始终难以筹集。而且,老人已经没有当年的精力做作品了,今年76岁,手抖得厉害。
(何小特)

民间美术生态链小案
以前在澄海是有纱丁厂的,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等有华人的地方。后来“文革”破四旧把纱丁厂烧了,刚做好准备出口的作品无一幸免,工人们为此哭了三天三夜。痛定思痛,又苦于生活的压力,大多数艺人开始改行做玩具去了。现在纱丁制造量大大萎缩,成规模的生产现在仅剩澄海一两家工艺厂的一个车间在做,主要还是出口到香港、泰国、菲律宾等城市,但数量非常少,已经大不如前。由于制作数量少,加之从业人才凋零,以致有关专家和艺人惊呼这是一门濒临灭失的传统艺术。
实际上,纱丁的成就主要是纱丁头和人物服装,而纱丁头的精彩与否又主要是看开脸彩绘的功夫,我们在汕头大学陈志民教授的几件收藏中欣赏到了解放前的老纱丁头的精彩,其中一个“青衣”身份的纱丁头格外精彩,干干净净无比秀气,那柳叶眉一笔写出,绝配凤眼,秀气中微露羞涩,甚是讨人喜欢。另外在潮州市大吴村吴汉松家我们也看到了其父吴传家留下来的八个纱丁头,虽然都是净角人物,但其精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一般来说,各行当头坯都是由各自固定的模倒出来的,所以,人物的性格全由开脸来完成,好的艺人开脸是“一头千脸”。澄海的纱丁,整体工艺精巧,但有一点很特殊,纱丁武旦、花旦、青衣和文武生的开脸非常接近,人物的身份有时候是靠服装来辨认。
纱丁头原来是批量生产的,是从另外一个专门生产纱丁头的作坊批量买回来的。在潮州龙湖镇后郭村我们曾参观过一个作坊,主人专门做土叽咕、(儿童玩具,以动物形为主,能吹响。)简陋的福禄寿神像和纱丁头坯为主,都是在模里倒泥浆倒出来的。此时的纱丁头其实只是一个“泥头”,售价几分一角每个,主人把它们批量地卖给艺人,这个艺人一般是专门为纱丁头或木偶头开脸的。同样在潮州浮洋镇的大吴村,就有几个艺人专门做“开脸”的活,大大吴村的吴汉松和吴宜兴都是祖传做“开脸”的活的,除了做纱丁头和木偶头,根据现在市场的需要还做了大量的戏曲脸谱,一般慕名到大吴村的游人也多是冲着脸谱和贴塑人物去的。事实上大吴泥塑的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贴塑上,原来整个村子主要是做这个为生的,由于现在民俗活动越来越趋于简单化,很多节日活动也只留下一个形式,所以也导致这一工艺的萎靡。大吴泥塑艺人吴维清因为善于戏剧人物和历史人物的造型和上彩,所以他的“开脸”功夫非常了得,人物的性格特点一目了然。而且吴维清所做的木偶头有两种材料,一种是泥,一种是香稿(烧香的原材料)。泥做的木偶头比较重,长时间表演容易手酸,而且表演动作大的场面一旦掉下来容易被打碎,所以金石镇龙阁铁枝木偶戏剧团团长陈培森说,他们更愿意用质量仅仅是泥塑木偶头的三分之一、又不容易打碎的香稿木偶头,尽管香稿木偶头价格又贵上几倍。但是吴维清却宁愿做泥质的木偶头,因为香稿制作工艺要复杂得多,相比之下还是不划算,而且他的“正业”是贴塑人物。
    但还是有人便便喜欢挑战极限,我们很难想象在粘性这么大而材质那么酥软的材料下,能捏出10公分大小的精致人物出来,然而我们在潮阳看到了真实。黄斯毅老人做到了,他祖上把原来附在大香上的人物独立了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工艺,在60年代这个工艺在工艺厂是非常吃香的,当时黄斯毅所带的学徒就有十几人,而现在,也只有他在做了。
(何小特)


第五部分:潮阳剪纸

7月23日与潮阳文化馆翁木顺馆长观看其馆藏剪纸作品时的对话

    翁木顺馆长(以下简称翁):这是原作,这就是我们馆里面收藏的,其中有些作者的作品也被广东美术馆收藏。现在看到的是年轻的艺人复制的,现在我们帮助她们成为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广东美术馆(以下简称广):但是我们馆的藏品没有你们的精。
    翁:这些是解放前的,解放后就不多了。你看这两个石榴相环构成都是很写意的。我们剪纸的其中一个特点也是花中套花。
    广:这些都是用剪刀剪出来的?
    翁:是,这些都是剪的,很少刻的,基本不用刻的。有人老是叫我们搞成产业,产业化生产。这些领导说搞成产业但又不给你钱支持。你说手工这东西你一下子不会买那么多,卖贵了人家还不要,但是卖便宜了,就容易糟蹋。
    广:也不能像卖行画一样。
    翁:这些都是不会画画的人搞的。
    广:现在这些老艺人还在吗?
    翁:不多了,就两三个,已经不会动了。这几年我们一直培养传承人,30多岁的现在也剪的挺好。这就是他们复制的作品,我也主张她们学习我们的传统。
    广:线条没那么精,有点拙,有点国画的味道。
    翁:这是《潮阳英歌》,这个在扬州第二届国际展获金奖。这个《八仙骑八兽》,八兽都是海洋生物,别的地方很少有的。
    广:呵呵,还有宣传计划生育题材的。
    翁:我们有时候用剪纸来为地方教育宣传,搞一些创作,把这种传统的东西跟时代结合起来。我们不是要提倡这样搞,但是也总要把潮阳剪纸语言学过来用在现代。以前剪纸都是拜神用的,现在只不过把它的审美功能转成装饰用,这也是一种继承形式。
    广:确实很难单纯地继承传统,民俗活动现在越来越简单,对剪纸的实用功能大大削弱了,但它的审美功能就有很好的生命力,参加官方的一些展览也是个办法啊。
    翁:现在我们正组织创作参加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展,我们也会以参加这样的展览来带动一些人对剪纸的热情。
(何小特)


第六部分:潮绣
关于潮绣的借展可谓一波三折,第一次我们考察了潮州市刺绣研究所,这是一个非常新面目的地方,除了橱柜中收藏展示的几件是老刺绣,其余都是研究所主人孙庆先和工人们的作品,由于落款意思模糊我们很分辨具体作者是谁。但作品面貌是新的,区别于传统潮绣华贵但生动的故事情节,我们所看到的是华丽尊贵的图案,如九龙屏、鼎、凤、麒麟、金龙鱼等等,另一些小品则是以花鸟鱼虫题材为主,除此,还有一大部分是仿制世界名作,其中有油画也有国画,不仔细看是看不出是利用了刺绣的方法的。我在这里看到了老潮绣与新潮绣的天地之别,新东西把潮绣的独立美感价值强化,摒弃它的实用功能和历史承载,或者是为了生存,艺人奇招百出。这些变化在新老潮绣的直接视觉感受上表露无遗,本想借展,可惜主人孙庆先先生外出,所以只有待下回再谈。
我们一直担心找不到好的老潮绣,直到我们拜访了陈志民教授后。陈志民教授收藏颇丰,尤其是潮绣、陶瓷与砚台,其中潮绣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令我们咂舌,帐眉、服饰、椅披、桌围、被褥、香囊无所不有。陈志民教授慷慨借展让我们非常感动,我突发奇想:解放前的老潮绣跟陈志民教授借展,新的可想办法与孙庆先借展,那么潮绣的历史还差解放后到1980年代没有找到实物,我想起前几天拜访杨坚平老师看到的几件潮绣壁挂,很有那个年代的特色,与老全商量决定借展,可惜等我们第三轮考察借展是,杨老师的藏品已经被买走了,仅留意一件1960年代的披巾。
(何小特)


第七部分:潮州木雕
2008年8月22日星期五    晴/雨
    台风“鹦鹉”并没有像天气预报那样,朝粤东而来。受其外围影响,汕头时晴时雨。今天,我们再次前往潮州。小郭开车,画家林凯龙陪着我和小特。还记得上次来的路,在潮州城内小街稍微留神就寻到群艺馆。这一次,陈向军馆长有空,全程带着我们。
己略黄公祠
   
已略黄公祠座落在潮州市区义安路铁巷2号,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是一座二进院。
    己略黄公祠据说是画家林墉的外公的产业。它的石雕和木雕精美绝仑,特别是木雕,可以说是潮州木雕艺术的最高体现。
    它的木雕主要用在建筑的装饰上,是建筑的饰件。梁枋两端饰以形象各异的龙、凤、狮等祥瑞动物,“铜雀台”、“张羽煮海”、“水漫金山”等戏曲传奇、民间故事则是木雕创作的主要题材,也有“韩江丽景”等地方风光类制,内容的形象表现丰富多彩。木雕在技法上采取了圆雕、沉雕、浮雕、镂空等不同手法。在外形色彩上运用了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等三大类表现手法,使整座建筑物轻重有别,层次分明,因而被誉称为“潮州木雕第一绝”。已略黄公祠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人员打开中堂,这里辟为一个展厅,陈列各色潮汕木雕的老物件,太精彩了。工作人员说这些东西概不对外借展,真遗憾,要是能借为广东民间美术展展品,那观众就有眼福了。
陈舜羌木雕艺术馆
    以已故潮汕木雕名家陈舜羌命名的木雕艺术馆由陈舜羌的孙子陈树东任馆长,核心人物还是木雕名家陈培臣。陈培臣13岁随父陈舜羌学艺,经几十年的木雕创作实践,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把潮州木雕技艺推进到一个更高层次。他现在是潮州木雕的传承人。
    上一次来由陈树东接待,没见到陈培臣。这次,群艺馆陈向军馆长电话联系了陈培臣,专门见了面。
    陈培臣对目前各式各样以敛财为目的的展出非常反感,对各种收费展览颇多微词,对我们以学术为目的,投入经费,无偿展出宣扬广东民间美术做法很赞同,表示需要多少展品他都会全力支持。
    陈培臣是个谦和开通明白事理的人,有大师风范。

2008年8月25日星期一    晴
    揭阳群艺馆的林少伟陪我们去揭阳博物馆,这博物馆以前来过,设在“学宫”(孔庙)。这里有很精彩的木雕藏品,但看了这些所谓珍贵的文物的储存就很寒心,存放的库房和橱柜破旧简陋,厚厚的灰尘遮盖了木雕的面目。明显可看出当地对文博缺乏资金投入来维护整理保养这些“宝贝”,说到这些,这里的人员也很无奈。
跟着林少伟去看林老板参与翻新修复的雷神庙和城隍庙,这两座庙连在一起,里面的木雕和神像就是林老板带领的工人做的。
    与冷清的博物馆形成强烈对比,这里热闹非常,人气鼎沸,香火旺盛,善男善女捐的物品四处堆积。
    这里的木雕虽是新作,也做得很精致。城隍庙顶刚好有艺人在做嵌瓷,攀援着高高的木梯,上了房顶,拍下做嵌瓷的场面。
    城隍庙的六扇彩色金漆门神画很好,作这画的师傅已故去。林少伟带我们去见他的弟子,现任揭阳工艺美术协会主席的林潮明。
    林潮明已不作金漆画多年了,现在主要经营玉雕生意。为评工艺师他2004年创作《门神》漆画,这对漆画今年被陈家祠收藏。
当我们提出借展他的作品时,他问:能当作入选省美展一次吗?能成为加入省美协的资格吗?无名无利的事不干。
(全南海)

民间美术的民间异想
   
张湘民是个奇人,白天经营着一个几百号人的生产着卫星通讯接受设备的大厂,夜里人静时分,开始他的美术梦想。他用纸板仿制潮汕木雕手法,制作纸板雕塑,纸板雕刻画。他还用麦杆、木刨花贴制仿制中国画、剪纸。他还自创了一种立体剪纸。他用一层楼作为工作室,也作为作品的展示空间。
    张湘民长得三大五粗,有点像是黑社会的老大的派头。很难想象他就是眼前这些精雕细琢作品的作者,何小特说:这整个是张飞绣花。
带我们寻民间美术,竟然让我们见识这哥们,这陈馆长真有趣。不过,话又说回来,张湘民的作品虽与我们定义的民间美术有距离,但你不能说张湘民的作为和异想不是民间美术各种萌芽和源头另类表现之一,说不定哪天他的这类作品蔚然成风,经历史的沉淀,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民间美术了。
    看着他满屋的作品,最后我们有意外的收获,在不起眼的角落挂着一张祭品“大钱”,这是潮汕民间剪纸一个品种,也叫“錾纸”。錾纸不是用剪刀剪制的,而是将图案放在色纸或金箔上,用刻刀錾刻而成。錾纸也有两种表现形式:衬色剪纸和写料剪纸。衬色剪纸先用金箔或黑色纸刻出形象的轮廓线,再根据设计的要求,用彩色纸官运亨通底,具有金碧瑰丽、苍劲古拙的特色。写料剪纸则用纯色纸或金箔刻出形象的线条骨架,然后用颜色彩绘衬底,既有剪纸的特色,又有热烈艳丽的装饰画效果。
    錾纸是用来祭神祭祖的迷信品,俗称“大钱”。过去,在潮汕地区,每逢谢神,都要赛“大钱”。参赛的“大钱”,每幅四丈见方,裱纸十余层,上面裱上大红纸,张贴百几二小幅用金箔錾纸,内容不外为戏曲人物,鸟兽虫鱼,花卉博古,诗词书法,再配上联络花纹,使它成为一个整体。后来有人于金箔图案镂空部分,贴上各种色纸,于是,图样的线条更分明,色彩更鲜丽,整个画面金碧辉煌又赏心悦目。
    张湘民说这是他作的,他自称是“张利兴”的第三代传人。他说祖上“张利兴”号曾是潮汕地区出口东南亚最大的祭品商号。他说自小就学制作“大钱”,类型图案都记在脑子里,如果需要他能原原本本把一整套作出来。他还能制作“老爷”袍、“夫人”袍、纸靴、纸帽等。这些虽是祭品、迷信品,在民间美术中归为纸扎艺术。他出示了“张利兴”的印鉴。
(全南海)


第八部分:潮汕嵌瓷
2008年8月25日    晴
陈华南现任普宁文化馆馆长,多年未见的摄影哥们。他正为明天普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揭牌暨嵌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座谈会忙碌着,边应付着事务,边接待我们。
明天的座谈会会场设在文化馆会议室,场上有几件嵌瓷,为了便于展示,做成摆件。这几件嵌瓷过于精致,少了质朴拙趣。
陈宏贤已被定为嵌瓷工艺传承人,其手艺是家传,其父师承潮汕嵌瓷名家何翔云。我们到了他的工场参观,他做了许多表现戏剧内容的嵌瓷屏画。
嵌瓷的表现场所在祠堂庙宇和住家的屋脊、檐下、照壁,离开具体的场地单独抽空摆放,就失却了生动、立体。丰富。
到陈宏贤的两处嵌瓷工程参观,一处已完工,一处正在进行中。
屋顶上争奇斗艳的嵌瓷造型在蓝天映衬下,格外生动。

2008年9月24日    晴
汕头市的沟南村凭着它的文化底蕴和民俗生态的优势,曾开发成旅游区,热闹了一阵子。现在又复归于平静,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古村落都适合开发,有的地方你就让它自自然然地存在就行了,任由时间慢慢地打理梳篦。
世祜许公祠的嵌瓷真好,既精巧美妙,又大气写意,我们就冲这个来的。听村里老人说:1992年刮龙卷风,村里的拖拉机被拔地而起,卷飞起来,这老祠堂上的嵌瓷也被剃了头,损坏了很多。前几年搞旅游区才修复了部分。
这些嵌瓷新旧杂参,新修为主,由于按照老的残存样式修复,还是能窥见古式风范。
在尚书街的大夫第,有一些旧的,瓷色经时间的淘洗,温润古雅。可惜天色已晚,照片拍不出好效果来。
入夜的沟南好幽静,与前几年我来过时的喧闹真有天壤之别。

2008年10月3日    阴晴时有小雨
在黄金周里,还想着沟南的嵌瓷。下午,与摄影师林闻光再往沟南拍嵌瓷。
这次带着铝梯,登高接近拍摄,角度效果好得多。
多关注那些瓜果鱼虫、飞禽走兽的图案,由大块大块的瓷片组成,概括简练,形似不似,如大写意花鸟画。
这里处处都有一种书卷气、儒生文官古氛围,小巷里,深藏着文林第、大夫第、儒林第、三希堂等,好似诗理簪缨门第曾经簇拥。
在一处大院落,满庭丝瓜藤蔓暗绿映衬着屋顶明丽的嵌瓷,煞是好看。
(全南海)


第九部分:汕尾的彩扎艺术
2008年9月1日星期一    晴/大雨
昨夜一到汕尾,我和小特就被分成两摊,群艺馆的魏秋辉馆长和汕尾日报的王贵互不相让,所以我们只能各分东西。小特还连夜作战--魏馆长安排听渔歌。
群艺馆没有独立出来,对内,它只是汕尾文化广电出版局中的一个科室。魏馆长扛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牌子要我们拍照。看了他们“申乡”的录像,觉得汕尾主要优势在表演艺术,确定滚地金龙的龙头和麒麟舞的麒麟造型,还有皮影、麦秆画、贝雕画等为初选项目。
上午还看了汕尾渔家博物馆,晴空万里,下午奔往陆丰,一路上风雨交加。
陆丰是汕尾的县级市,皮影剧团就设在文化馆内。该剧团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陷入停滞状态,以致解散,近几年才得以恢复。与主要业务骨干蔡锦镇交谈。如果要展示皮影影人、影物、影景造型肯定不行,团里的各种造型只有一套,只供演出之用。蔡家中有一些老的,比较珍贵,吝借。可以理解,他们还在仅仅为生存而努力,关注的是演出收入,不会在意你的民间美术展示对他们的宣传,除非你酬邀他们演出,使他们有收入保证。他们目前也无法像北方皮影戏那样,把皮影造型开发成旅游产品批量出售。
北方的皮影是驴皮做的,较薄;蔡锦镇说他们的皮影是牛皮做的,比较厚。造型的关节比较多,一个造型需要两个人操纵,所以形象生动。
这个剧团有很完整的网站,资料比较齐全,相比他们的艰难处境,意想不到。
陆丰碣石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麦秆画生产非常兴盛,现在这种情形已不可复见了,彼一时此一时,现在看麦秆画竟进入居住小区到一户住家里。赵伯符曾是碣石工艺厂的副厂长,当年该厂麦秆画出口及销售十分风光,他出示两幅当年的旧作品,相当精彩,万寿图中麦秆的纹理与鹤的羽毛纹理,天然趣合,生动活现。他不忍这门工艺荒废,不时重拾故技,做做。
碣石文化站施馆长像个渔民,长得粗犷。
五色狮放在二楼,过去人们舞过就废弃或烧了。竹编纸糊经不起折腾,破旧了,修复起来难,另做成本需几千块。另外个头也太大了,运输困难,算了。
连夜赶回汕尾看渔歌表演,魏馆长架着DV拍摄,来回表演了四次。太好听了,是渔家娶亲过程的渔歌对唱,不过表演就是表演,离开原生态,无原汤原汁纯朴,多虚假的做作。
(全南海)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