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收藏与展示——“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世界美术》/世纪艺术馆)

录入时间: 2008-11-04

    自古以来,收藏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西班牙裔墨西哥企业家胡安•安东尼奥•佩雷斯•西蒙先生(Juan Antonio Pérez Simón)是美洲最重要的艺术品收藏家之一,由其创立的西蒙(JAPS)基金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西蒙基金会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同时也是欧洲本土之外最大的艺术品私人收藏机构之一。除了大量的手稿、文件和拥有15,000本图书的图书馆之外,西蒙基金会的艺术收藏种类丰富,远至欧洲中世纪的圣像画,近到20世纪现代艺术诸流派,以欧洲19至20世纪的绘画和雕塑的收藏,包括学院派、拉斐尔前派和唯美主义的作品,其中尤以维多利亚时代的作品最为丰富和精彩。
    西蒙基金会的宗旨是推动文化事业和艺术创作的发展、增强墨西哥人民对于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并在收藏中促进艺术品的转变、研究和发展。在选取藏品时,西蒙基金会就坚持严格而完善的审美观和独特的个性,并以此而闻名于收藏界。对美的不断追求是西蒙先生搜寻艺术品的原动力,而将伟大的发现和收藏与众人分享则是西蒙先生最高的目标。作为拉丁美洲最著名的私人收藏,西蒙基金会始终致力于向广大观众提供欣赏西方艺术杰作的机会。西蒙先生的这种意识,加之整个家族的慷慨,使得他将其收藏送至欧洲、美国和南美等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多次巡展。“古典与唯美”是JAPS基金会迄今时间跨度最长、地域跨度最广的展览,也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
    2008年3月7日至6月8日,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上海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和墨西哥西蒙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展出。这是继“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印象派至现代派精品展”之后,该馆推出的又一重量级的西方艺术精品展。在古典与唯美的氛围中,中国北京、上海、湖南、广东四地的观众将分享其隽永的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欧洲19世纪艺术在整个世界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完成了古典审美趣味向现代性的过渡。19世纪是一个孕育着巨大变革的时代:经济、技术和科学领域的一系列的革命,也带来了崭新的视觉体验,导致了艺术家关注现实、走向自然,促进了印象派绘画中对光与影的观察和表现。城市的扩张使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面临着威胁,现实主义农村题材的画作以一种田园诗般的意境,表达了对那些在工业化进程中行将消失的生活方式的怀念。“古典与唯美”涵盖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及拉斐尔前派等欧洲19世纪主要艺术流派,是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中的藏品等量级的绘画精品,极具多样性、学术性和观赏性。它们的创作者是欧洲19世纪一系列声望与作品同样响亮的艺术家:莱顿、罗塞蒂、透纳、柯罗、米勒、莫奈、雷诺阿、毕沙罗、提索特、蒙克、佐恩……“古典与唯美”通过100幅绘画精品编织出一面欧洲19世纪绘画艺术的生动画卷。

维多利亚时代的绘画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是一种充满自信的文化表现,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大量购画以满足自身的爱好和家居装饰,艺术博物馆和画廊也不断添置新的美术作品。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画家。其精美、奇特的“四重奏”展示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摩尔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充分表现了他在调理线条和色彩搭配上的创造力,着色轻柔,线条细腻,人物形象带有明显的希腊风格的影响。四个男人坐在靠墙的长凳上演奏乐器;三个女人站在前面听着音乐。男人和女人都身穿古典服装。“四重奏”中的严肃与美感;结构、画面与浓重水平线的交互效果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冷暖色调华丽而平衡,构图平衡而有韵律。这种“无主题”作品取得一种无时空观念的效果,体现了摩尔所提倡的创新理念。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1868年

    “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这幅绘画呈现给观众的是以希腊神话人物造型为基础的戏剧性场面。莱顿毕生追求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理想和古典精神,并创作出如希腊雕刻般的绘画。“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最能诠释唯美主义的真谛。作者采用一种舞台布景的手段,突出人物的形象,独特的视角,加上模特身体优美的弯曲,使这幅绘画与众不同。艳丽的色彩也使此作品格外抢眼。这是一幅温暖得让人心动的作品,温暖的色调流淌在沙滩上,流淌在女孩的头发上,流淌在飘动的衣服上,流淌在人物的肌肤上。画中人物被抹上反映心理特点的光泽,赋予了人物形象某种神圣感,恰好反映画家对抽象地运用形式与色彩的兴趣。莱顿正是利用形式与色彩两种手段,创造绘画的和谐构图,并用色彩突出人物的个性。画面采用传统的三角形构图,画中四位女性的位置平衡、匀称,从中可以看出,莱顿力图创造一套个人独有的透视法,人物布局显示作者娴熟的技巧和为了构图而构图,为了美而美的学院派趣味。这个金色的世界,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是对现实的逃避。


“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1871年

    唯美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的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爵士(1836-1912)生于荷兰,对庞贝古城遗址的浓厚兴趣促使他研究古代世界,并以饱含情韵的笔触描绘梦幻般的古典世俗题材。他把学究式的考证和世俗的娱乐性结合一起,彰显某种无比隽永的温婉情怀。从其对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风俗描写中,人们领略到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并欣然接受这种以古代为蓝本的现代抒怀,寻找到了庸碌的现实与浪漫情怀的结合点。劳伦斯的艺术,以古希腊为基础,每一笔都以确凿的知识为指导,但又具有兼收并蓄的风格,这正是他所处的唯美时代的特点。以罗马史上臭名昭著的皇帝埃拉加巴卢斯为依据,创作的“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充分印证了其艺术理念。花瓣、光洁的大理石、绸缎、薄纱等画面,被描绘得十分绚丽。清朗亮丽的环境中,走动着绝色佳丽。而与这一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严酷的现实,皇帝命令仆人把事先准备好的花瓣从大厅顶上倾倒下来,被埋在花瓣下的宾客即将窒息。通过布景与色彩,通过融为一体的玫瑰花瓣和人体,画家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感官刺激。


“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1888年

    与艺术化的巴黎式现实主义不同,维多利亚时代的绘画,如拉斐尔前派发展出另外一种沿续宗教画历史或者神话主题的新画风。即把感伤和诗歌般的情绪赋予到一个女性人物身上,使她成为某一场景中的主角,在华服和古典建筑的掩映中,生发出某种意味的场景,从而暗示了画家对“女性命运”的心理感知。拉斐尔前派多取材于骑士的传说、痴情的公主、神汉和巫婆,尤其是拉斐尔前派虚构了一个既无历史可考,又无地域可寻的世界,观众看到的完全是一个抽象的、梦幻般的仙境。因不满皇家学院(派)的教学,罗塞蒂、米莱斯和亨特于1848年创立“拉斐尔前派”。他们的创作灵感均来自拉斐尔•桑齐奥(1483-1520)之前的意大利画家,该画派的成员及其追随者将其创作风格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初。

东方画派
   
十九世纪拿破仑远征军的成功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的考古发现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兴趣。欧洲人具有从启蒙时代继承下来的理性传统,把理性看作是人类演变的基石。于是,这种观念又强化了他们对东方的探寻。此时“一千零一夜”的翻译出版和广泛流传,让画家们的头脑中呈现出一个新的世界,人们的感官受到了刺激,嗅到了别样的气味--田园诗般的世界--一个与欧洲人的文化毫无共同之处的世界。于是表现阿拉伯骑士、远征、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奇异的花草和建筑物以及东方世界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受到画家们青睐的后宫美女的画纷纷问世。作家、音乐家、雕塑家和画家都在阿拉伯浴女画中找到了灵感,对发生在那个封闭和充满神秘感世界里的事情做了无穷无尽的浪漫遐想。画家们纷纷前往充满传奇色彩的东方旅行,回国后又用地道的东方器物装备自己的画室。在东方画派重新勾划的古代人物中,克娄巴特拉的形象最为突出。学院派画家亚历山大•卡巴内尔和象征派画家古斯塔夫•莫罗都描绘了埃及女王的形象。

光与色的交响
   
印象派运动一直被看作是催生现代派的一个开路先锋。其发起人有莫奈、德加和毕沙罗。画派的名称就来源于莫奈的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油画。批评家称这批画家为“印象派”。他们喜用亮丽色彩并用色彩制造阴影、不断探究光线的折射和大气环境的变化。构图十分精致但表面上着笔却不求工细,线条短而洒脱,使得它们看上去像是不费吹灰之力随意画就的。印象派给学院式教规和传统形式带来了变革。自然因素成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光、速度、环境、映像、视觉。“池塘边的三头牛(埃弗雷的记忆)”这幅画表明柯罗的风景画视角既不同于卢梭的自然主义画派,也不同于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画派,他更喜欢把风景画画得富有田园诗般的幻觉意境。柯罗从熟悉的巴黎郊区景色中获得了灵感,这幅作品并不代表某个确切的地方,而是画家在自己的画室里,面对画布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想像的结果。牧牛女正走向水池,她右侧浅色的方巾像一块发亮的补丁。树丛像一个窗帘,遮挡着远处高顶的房屋,而水池右边则是正在凋零的树。某种微妙的情绪让他的画笔微微颤抖,不管是树、水、玻璃,还是地平线上遥远的山石,都为画作增添了丝丝温柔而喜人的情调。


“池塘边的三头牛(埃弗雷的记忆)”,1855―1860年

关注农村:现实主义画派和巴比松画派
   
法国的现实主义画派兴起于大革命之后,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持续繁荣到十九世纪末,在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1852―1870)达到了顶峰。正像法国社会为实现民主改革而争斗不息一样,现实主义画派力图真实、客观地描绘当时的法国社会,以生活常态和劳动大众的生活为主题进行创作,让艺术民主化。他们反对古典主义画派和学院派的理想化艺术,也拒绝接受浪漫主义的猎奇题材。他们努力追求对现实世界的直接观察,描绘当时法国巴黎宽阔的林荫大道和社会生活的摩登气息,描绘各种农村生活的场景。
    朱尔•布雷东(1827-1906)把周围农民的生活理想化了,这种乌托邦式的视角在其画后的题记中表述得更为清楚:他说农民过的是“艺术家的生活”,而他本人不过是个“画家农民”。在布雷东的作品里,农村里的人永远是快乐的、热情洋溢的。“拾麦穗的女人”描绘了农妇在收割后的田里弯腰捡拾麦穗的情景。这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场面,收割后的麦田广阔无边,我们甚至看不到拾麦穗的女人的表情。在收获麦田的人群中,贫穷的拾麦穗的人处在社会最底层,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画家布雷东用画笔制造了一个田园风光:农妇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构成一幅和谐、宁静的图画。面临着工业化的威胁,布雷东这种农村天堂的观念及其各式各样的表述,表现了对法国农业传统的尊重。如果说,是米勒最先继承了巴比松画派的遗风,布雷东则在19世纪末全身心地投入了描绘劳动题材的创作中。这幅画是19世纪末描写田园风光绘画的代表作,也是布雷东的精品。


“拾麦穗的女人”,1863年

世纪之变和美好时代
   
十九世纪末,世界的现代化标志是巴黎。在那个被称之为“美好时代”(1880―1914年)的年代里,这座城市不仅是欧洲的文化中心,还是欧洲一切人文艺术的中心。众多艺术家都在他们的作品里描绘了当时巴黎的生活风貌,其中有这个城市令人愉悦、炫目的一面,也有它鄙俗、龌龊、苦涩、伤感的一面。正如文艺批评家米歇利指出的那样:“十九世纪的欧洲有一股革命潮流,当时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都被这股潮流裹挟其中了”。西蒙基金会特意从十九世纪欧洲的艺术家中,挑选了几位不同国籍、不同门第、不同艺术流派的画家。其中有意大利人乔瓦尼•博尔迪尼,西班牙人霍金•索罗拉和伊格纳西奥•苏洛阿加,挪威人爱德华•蒙克和瑞典人安德烈•佐恩;画展中这部分展示的是活跃在各个不同流派但具有个人独特艺术语言的画家们的作品。100幅绘画精品堪称为19世纪艺术的经典之作,”古典与唯美”直接孕育了二十世纪先锋艺术的诞生。
    作为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2008“收藏与展示”年的主题展,“古典与唯美”让更多的观众分享这些在博物馆和画廊中鲜为人知的珍藏,同时也让观众从欣赏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收藏家的艺术品味和对艺术的挚爱。正是因为收藏家们对艺术品的收藏、研究和保护,才使我们今天有机会欣赏到人类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艺术珍品。艺术是西蒙先生一生的挚爱。从他的藏品中可以看出其在艺术领域里博学多识、造诣颇深。西蒙先生将时间、金钱和精力投入到艺术收藏领域,在艺术日趋商品化的今天,他的人品与他的藏品一样弥足珍贵。


作者:蒋海梅 来源:《世界美术》/世纪艺术馆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