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第二届“新青年”艺术论坛综述

录入时间: 2007-10-24

    2007年9月28日、29日,伴随着“向前!向前!向前!”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的开幕,广东美术馆同时举办了第一届“新青年艺术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为“艺术:青年问题和问题青年”,共邀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二位青年学者、评论家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青年艺术的独特见解,同时也邀请了国内著名批评家、美术史家和文化学者王林、皮道坚、杨小彦等作为评议员,学术主持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高士明博士在论坛上进行了题为“媒体、现实与可能世界--青年问题举例” 的发言,对当代青年艺术提出了下列三个问题“在大众媒体时代的异质生存”;“网络生存:现实及其实现”;“第二人生与可能世界”。在此发言中,高士明博士敏锐地揭露我们所在的这个被大众媒体和数字化生存、虚拟空间所掌控的时代,指出今日人类生存状况和感知方式已经与此前大不相同,并将这一大背景与当代艺术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紧密相联系。他在讲演中颇有意味地使用了“巴别塔”这一概念,认为“在今天信息时代,巴别塔的现象又出现了,因为这一次启动的不是语言,而是数字。数字成为我们真切和可感的界面,数字不仅超越了语言,还超越了现实领域,在这里还有一个新的出现,所有的人都生活在一体化的数字所统治的政权之下。” 而大众媒体、虚拟空间对于现实生活的介入,使得我们今天的时代已经不同于过去的那个“青春的60年代”,今天的时代是 “一个全面和解的时代”;从而60年代所树立的反叛的青年艺术姿态,在今天似乎面临着失效的可能。沿着这一思路,高士明大胆质疑“60年代以来,青年文化的遗产一直在滋养着当代艺术史,这种滋养的遗产在今天是否还有必要”,并得出他的最终结论:寄望于以彻底的复制为旨归的“第二人生”给艺术带来活力,给艺术提供另一个指向“可能世界”的结论。
    与高士明所进行的充满理论激情的展望式论述不同,郑娜、盛葳、付晓东和李翔宁则在对当代艺术的回顾中把握到青年艺术的某些特性。郑娜在“新青年艺术现象的危机与生机”一文中指出当下青年艺术所弥漫的一些不良氛围,通过对于“青年亚文化”一词的溯源,强调一种青年亚文化的精神正在于对主流和历史的常态的绝不妥协批判精神,并以此呼唤一种自觉关注呈现中国当代生存状态,具有人文理想和公共知识分子情怀的青年艺术的存在。最终,“历史是不可能被遮蔽的,每一代人都将连接历史与续写历史,每一代人都将在开启中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新青年艺术的危机也就是生机”。
    另一位青年评论家盛葳,他所提交的议题为“艺术史逻辑、全球化语境与卡通一代的实践”,通过对90年代以来涌现的“卡通一代”艺术风潮的梳理和分析,批判性地揭示当代青年艺术存在的若干问题。首先他指出卡通一代的缘起,“肇始于南方的商业大潮,受惠于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然而他笔锋一转,质疑 “卡通一代们所塑造出来的那种‘狂欢’景象是否真的是一种既成事实?是否印证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真实状况?抑或只是对全球化的一种预测或想象?”通过对于中国社会现状的分析,盛葳揭示出“卡通一代”背后潜藏的深层的自我定位及其文化意义--“将自己设定为全球化的受益者,深信大众文化能够对人的生存和未来世界的文化状况具有指导作用。这既是对世界大同、卡通文化替代一切文化的一种浪漫化想象,同时也说明了第三世界发展中城市文化集群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一种尴尬处境。”最终,盛葳为“卡通一代”下了一个充满批判意味的论断:“(卡通一代)并没有显示出现代艺术在观念上的创新,仅仅只是已被庸俗化的本土艺术史逻辑的被动延续。‘卡通一代’的艺术实践并没有给未来艺术史的书写带来任何可能”。通过他的这一批判,我们看到其针对性不仅直指“卡通一代”,也提示我们对当下的青年艺术诸现象进行反思。
    与盛葳剖析“卡通一代”的方式相似的是付晓东对于70后艺术家所作的总结性观察。她提出“现实私体验”这一关键词,以期对70后青年艺术家的艺术特征作一种概括。70一代艺术家一直是付晓东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早在“不靠谱青年的趣味转向--谈70一代精神症候特征的艺术呈现”中,她就从精神病理分析的角度,对70年代艺术创作进行了分析,将之总结为:犯贱、发骚、装嫩与扮酷。此次提出的“现实私体验”实际上是她在持续不断的思考中,所归结出来的“不靠谱青年”的第五个特征。付晓东认为在青年艺术中所强调的“现实私体验”--“突破了老套的,小心翼翼的政治正确性,以一种更任性的方式驰骋强悍的确定自我的选择和喜好,从而达到一种新的自我主体的建立。”在“现实私体验”这一趣味转向的指引下,70后青年艺术家展现出一些共同关注的主题:乡愁,以刘伟的《徘徊者》、李大方的《废墟》等作品为例;日常语言游戏,以储云的《星群》、杨振中的《公共汽车站》郑国谷的《鼠牛虎兔龙蛇》等作品为例;以及弱者娱乐化的反抗。
    与以上三位的关注点不同,尽管同样是讨论当下艺术状况,李翔宁把他的目光投向了建筑领域,他探讨的话题为“西方后批评话语与青年建筑师的中国策略”。在回顾了西方建筑后批评理论的学术发展脉络和近几十年来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之后,他提出了他所要着重分析的两个问题:第一,年轻一代的建筑师与年龄稍大的建筑师相比,是否具有批判性或者顺应社会的策略差异;第二,中国当代建筑有没有可能成为对西方理论和评判标准进行反思的革命性的有生力量。通过一系列分析,李翔宁指出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提供的是实用学,来取代原来的抵抗和自主性概念”。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年轻的建筑师更关注的是如何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设计有品质,有趣味的建筑,他们不在乎是西方的还是中国,不具有对社会进行批判的距离。”年轻建筑师的这种普遍倾向和设计态度被李翔宁敏锐地把握住,并且被认为将能够成为对西方后批评话语的一种批判性的力量。
    除了从艺术作品出发来展开对青年艺术的讨论,此次论坛亦有从策展和批评的角度来探讨当代青年艺术生态的论述。两位广州本地的策展人胡斌、孙晓枫便不约而同地从他们自身的策展体验谈起。胡斌围绕着他在广州“枕木吧”所策划的一系列青年艺术家的展览--“逍遥游”、“青春玄幻”、“超级英雄”以及“E时代天使”,论述当代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取向与现实问题。在他看来,青年艺术家的虚拟表达方式,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公共政治话题似乎没有参与的兴趣。当一种带有社会学调查意义的艺术活动悄然兴起,一部分艺术家将眼光瞄向了城中村、外来工等具有社会性的话题,但是这些声音并未能在当代青年艺术中有所反响。这种状况的出现,胡斌认为“是时代和环境的制约导致了青年对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淡漠”,同时市场化运作,艺术品被商品化,也迫使艺术家更为看重生产通俗易懂的“流行图式”,而不是具有冒犯性的社会批判作品。
    孙晓枫与胡斌一样,从策展实践的角度谈论青年艺术问题,但身为广东美术馆一员的孙晓枫则更多地从广东美术馆的位置及文化导向作用出发,联系广州本土青年艺术的发展情况,因此他演讲的题目叫做“广州问题:广州艺术档案系列展策划札记”。在他的论述中,描画出了一幅详尽的广州艺术地图--lofe345、pake19、华南农业大学的“六一”区、大学城、小洲村……清晰地展现了广州当代艺术势力的区域性分布特点。通过阐述广东美术馆一直以来致力于本土艺术历史梳理与扶持的种种努力,孙晓枫讲述了他在此思路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展览--“广州当代艺术档案系列展”。其策划的目标是为处在“成长期”的青年艺术提供一个可以常年“演出”的舞台。“转移--从昌岗路出发”主要推出了正处在上升期的一批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的青年教师的作品。“‘六一区’当代艺术展”的目标则锁定在华南农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青年教师的创作上。 “中山大道西55号--当代油画艺术展”主要推介一批在校(华南师范大学)的学生。 “510000--‘獖豕会’城市涂鸦记录”则关注城市青年文化与涂鸦艺术的共生关系。通过广东美术馆的这一系列展览,广州艺术生态的蓬勃活力与复杂性得以体现,也借此“局部地履行了美术馆的资源储备和项目开发的基础工作”,体现美术馆作为重要的艺术机构,在推动本土青年艺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有别于以上两位策展人的思路,《当代美术家》的编辑韩晶别出心裁地从艺术批评的角度批评当代青年艺术,从而使她的发言成为了十分特别的对于“批评”的批评。韩晶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影响的大背景下,在我们关注当代艺术的现场,或者是解读影响当代艺术的各个方面的同时,我们除了关注显性因素之外,怎么反观艺术自身,反观自己批评的角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她具体谈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艺术家到批评家的身份转换问题;批评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因而容易缺乏有针对性的体验的问题;批评跟商业挂钩,批判家之间可能因为利益的冲突而导致非学术性的讨论的问题。
    从艺术思潮到艺术家和艺术品,从艺术创作状态到策展和批评,似乎已穷尽了观照当代青年艺术的角度,然而本次论坛的丰富性远不止于此。来自同济大学的孙善春博士和来自中国美院的杨振宇副教授从包容性极强的人文研究的高度,对“青年艺术何为?”或者说“青年艺术应当何为?”进行了有益的阐发。孙善春的“传统、现代与个人空间的拓展--从问题青年波德莱尔说起”重点讨论了作为“现代艺术之父”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成功与失败。他认为,波德莱尔是位成功的现代诗人,却又是位“失败”的现代人。问题青年布德莱尔的成功,是他诗作的成功;他的失败,则是他个体的失败。探究其失败的原因,孙善春认为是因为波德莱尔没有在大的方向中把握方向,没能在变动剧烈的现代世界中立足。那么,我们今天的艺术青年该如何避免波德莱尔式的命运?孙善春认为我们从麦克卢汉那里可以有所启发。“我们又该如何开创自己的生活?麦克卢汉的回答是没问题:因为他所谓的‘艺术家’在各行各业中都是有的。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人文领域,凡是把自己行动的和当代新知识的含义把握好的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家就是具有整体意识的人”。 “自主经营”与“艺术独立”正是每个现代人开拓个人空间创造个人生活的箴言。因此,孙善春以这样的话结语:“把生活过成艺术,把艺术过成生活。这就是我们推出的新青年的艺术方式。”
    杨振宇的发言与孙善春一样,从艺术的“外围”迂回出发,但最终却一起到达青年艺术的核心。但是与孙善春个案研究的手法不同,杨振宇更为广泛地从各个领域借用资源,从而更为抒情地表达了他对于“青春”和“青年艺术”的见解。他的发言题为“天真和经验之歌--论作为符号、记忆和历史的‘青春’” ,论述涉及了威廉-布莱克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贝纳多的电影《梦想家》(又译《戏梦巴黎》),穆旦的《春》,邱志杰《清明》……而最终是为了说明,青年艺术需要一种青春经验作为支持,拥有青春本身和拥有青春经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拥有青春并不一定能做出青年艺术。所谓经验“是需要你自己寻找的,经验还带有冒险的意识,经验是等于自身所拥有,是一笔遗产”,“你需要自己探索和冒险,你才可能建立经验,这就是经验的真实含义。”
    通过此次新青年艺术论坛,我们欣喜地看到青年艺术问题吸引着众多青年评论家的关注,也吸引着他们从众多不同的视点对其进行阐发,而他们有益的思考将给我们以启示,在我们无尽的思考中延续下去。


2007年10月14日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