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晾出“新青年”思想底片《广州日报》

录入时间: 2007-10-08

大洋新闻 时间: 2007-10-07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吴波

    2007年9月28日,“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是继2004年成功举办“首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之后的又一次凝聚广东本土青年艺术创作者的盛大三年展。
    本届展览征稿信息得到众多青年艺术家的热烈响应,投稿近800人次作品近3000件。展览就像是一次“大阅兵”,比较全面客观地呈现了广东青年在当代艺术实践上的种种状态,为研究广东新时期的艺术提供了一份阶段性的履历记录。近日,本报记者对该展的策展人之一孙晓枫先生进行了专访。


关怀艺术新生力量

    就举办如此大规模青年艺术大展的原因,孙晓枫称,广东美术馆一直以来提倡对艺术新生力量的深度关注。希望通过国家美术馆的影响力、辐射力和高度负责的学术精神以及社会担当的情怀,为艺术新生力量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
    同时,调动美术馆的策展资源以及和美术馆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理论家、批评家、美术史家、策展人等,以各种方式和途径来推介、推广广东当代艺术,系统地对这一领域内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实时搜索和整理。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自身的力量来(局部地)改变当代艺术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作为一股负责的学术力量来矫正、弥补艺术市场化中的误区和缺陷,让新一代的艺术家在市场浪潮中,能够保持一种相对独立的思想品格和社会关怀的立场,从而使艺术的自由精神不至于被一种过度的商业口味所遮蔽。

囊括所有当代视觉艺术

    孙告诉记者,青年人对新生事物总是特别敏感。青年艺术家更是热衷于尝试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创作。本届“新青年”大展的作品种类,几乎囊括了所有当代视觉艺术的形式范畴。从传统的架上绘画、雕塑、版画,到各种类型的装置、影像作品,甚至还选入了电子游戏。虽然很多入选的青年艺术家尚处在学院学习阶段,他们的部分作品也还显得不那么成熟,但他们亲历亲为的创作热情,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当代青年文化视角,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广东当代艺术在未来的潜在发展空间。这些具有相对完备的专业背景的青年艺术家,一定能够对广东,乃至中国的当代文化艺术做出自己这一代人应有贡献。

建立开放展示平台

    孙表示,“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将继续深化首届大展的理念,为青年艺术家打开一扇交流的窗口,建立一个开放的展示平台和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有志于投身艺术事业的专业艺术家,甚至普通的艺术爱好者和从业者,积极探索、拓展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
    “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筹展小组共征集了700位艺术家的2000余件作品。在初步筛选出的16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基础上,133位艺术家的作品入围本届“新青年”艺术大展。同时,大展还特别邀请了包括魏青吉、林蓝、杨缨、江衡等在内的14位广东地区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参展。他们在各自艺术领域,诸如摄影、雕塑、中国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使他们作为广东青年艺术家的杰出代表,加入大展的平台,与众多成长中的青年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就艺术创作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广泛多样的切磋与交流。


对话孙晓枫:“新青年”是一代人的“精神镜像”

对新艺术无限期许

    广州日报:本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已经是第二届,作为广东影响力较大的三年展,策划这样一个大展的起因是什么?
    孙晓枫:2004年,广东美术馆策划了“首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开放的姿态”,得到广东各个地区青年美术家的热烈响应。之所以要搞这样一个展览,我觉得是“新青年艺术”——作为一个命题或者是一种有强烈修辞意识的命名,保持着一种倾向性极强的姿态。
    如果把“青年”二字抽取掉,这一词组变成了“新艺术”,内在保持着对一种原有的艺术形态的分离力量,在“新艺术”的对立面“旧艺术”未有一个确切的范畴描述的时候,“新艺术”便成为一种理想性的,带有梦幻气质的概念,带着期许和对未来艺术发展的无限憧憬。

体现性别意识

    广州日报:“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的主题是什么?
    孙晓枫:“新青年艺术大展”拟定为三年一届。2007年9月~10月举办“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主题为“向前!向前!向前……”本届展览目的是提倡一种富有生机的艺术理想,强调以青年人一种敏锐的文化视角切入到当下生活之中,对时代、历史、文化、艺术在当代的现实状态做出深刻的思考,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提出个人的意见并做出相应的选择。
    广州日报:在展览主题下面还有一个“男左”、“女右”的子主题,能介绍一下吗?
    孙晓枫:“男左”——这并不是一个立场站位问题,而是一个借口——关于青年艺术中“性别身份”的借口。它根据一种约定俗成(传统)的组词习惯,内在意义关于社会等级的描述被全面摒弃。“男左”和“女右”是对等的视角,彼此都具备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身份,在内省和观望的双重视野中,构成了当代广东青年艺术的整体形象——一个由“性别身份”、“文化选择”等话语造成的各种差异性所填充的形象。

新青年是时代的文化责任人

    广州日报:为什么叫“新青年”艺术大展,与“五四”时期的“新青年”有何关联?
    孙晓枫:“新青年”的潜台词之一就是“新理想”、“新文化”、“新生活”,对未来社会存在着一种情感色彩强烈的、崭新的描述,青年人会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评价社会,通过一种整体与个性化的努力来开辟出更符合自身生存要求的社会空间。“新青年”的艺术必定会成为观察这一代人实质生存状态的一个窗口,成为这一代人的“思想底片”、“精神镜像”,为探讨未来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的走向提供一些可以进入逻辑中的“论证材料”。我想并不一定有什么关系,每一代人必将拥有自己的时代,作为“新青年”,我们更需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面对自身所要承担的文化责任,并全情地投入到实现一代人文化理想的行动之中。


本报记者:吴波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