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menu

中国梵高,铿锵石鲁《广州日报》

录入时间: 2007-09-26

    看完“于无画处笔生花--石鲁艺术大展”,走出广东美术馆。一个拖着孱弱的病躯、满头乱发、瘦骨嶙峋、一脸沧桑的老人久久定格在脑海。世界画坛的旷代奇才、中国的“梵高”、代表了一个时代、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的伟大的画家。--这是石鲁吗?从四川小镇到革命圣地延安,他演绎了一个传奇。他何以成为“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在那玉石俱焚、焚琴煮鹤的年头,他曾是何等悲壮地与“四人帮”斗争?14日,本报对陪伴石鲁走过一生的妻子闵力生女士进行了独家专访。说起他们在延河边的爱情及坎坷的一生,年过八旬的闵力生怅然若失。“身着肥大的大衣,浪迹市井,以酒代饭,如痴如醉,被关进‘牛棚’,判处死刑,精神分裂两次逃跑,却没有辍之绘画。”闵力生说,这就是他身边的石鲁。
    刚出电梯,闵力生早已率领儿子孙女在酒店的客厅迎候记者,让人心生感动,丝毫没有一个18岁就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的架子。为了接受记者的访问,年过八旬的闵力生将助听器开到了最大。她告诉记者,石鲁是一个古典的名字,是一个聪悟的名字,是一个苦难的名字,也是一个铿锵的名字。

本报记者:吴波


石鲁夫人闵力生向记者回忆:“组织没同意,我还是嫁给了他”

关于情感:延河见证爱情

   
广州日报:为什么在广东举办迄今为止国内最为重要、最大型的石鲁展览和研讨活动?
    闵力生:我想是广尔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先生感动厂我。与此同时,广东省政府也拨出巨款筹备画展,要知道,这样一个画展,光保安费用都是天价。所以,我决定在广东美术馆举行本次大型画展和研讨活动。后来,我还同意了广东美术馆收藏石鲁作品的要求,目前广东美术馆一共收藏了包括山水、人物以及版画等作品6幅。
    广州日报:为这个画展,您和您的家人收集整理作品准备了多长时问?
    闵力生:这次画展,我们带来了400多幅各种类型的作品,还包括他自制的绘画工具、饮酒的酒杯等文物。其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首次在画展中展出。为了准备这次画展,我们共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
    广州日报:您是怎么认识石鲁的?
    闵力生:我和石鲁是在延安认识的。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老是在一个僻静的地方雕木头,一句话也不说。后来好几次见到他,他同样是在那里机械地玩木头。当时我心里想:“这个人好奇怪啊,也不和人说话,就像木头一样。”
  可后来在一次演讲会上,我听了他的讲话,思维清晰,知识丰富,口才极佳。“原来这个人不是木头!”后来,石鲁老是来找我画肖像,一会儿正面,一会儿侧面的。我问他,“这么多人你不画,为什么偏要找我画呀?”石鲁说,“你的形象好,所以找你画了。”
    石鲁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非常聪明,多才多艺。在延安的那段革命生活虽然异常艰苦,但跟他在一起,我们都很快乐和开心。有时间我就陪他在延河边写生,在延河边滑冰、爬山。在那个火热而纯情的年代,我们自然而然地相恋了。
    广州日报:在延安结婚需要什么手续吗?
    闵力生:我们那时候要说手续,主要是要征得组织的同意。当时是1942年,石鲁还不是共产党员。一个共产党员和一个非党员结婚是不可以想象的,但我还是向团里打了报告,团长倒是答应厂,‘可书}已却小批准。我当时也¨组织挚辩了“石鲁虽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断绝了与家庭的联系,已经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后来,虽然组织没有同意,我还是和石鲁结了婚。
    广州日报:石鲁是一个艺名,他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闵力生:石鲁,原名冯亚珩,因崇拜明末清初画家石涛与作家鲁迅,改名为石鲁。

特立独行:“文革"中还常戴大号假宝石戒指

   
广州日报:您觉得生活中的石鲁是怎样一个人?
    闵力生:他是一个很刻苦的人,我们的大儿子石坚出生后,我要上班,他为了画画,无论酷暑,还是寒冬,就用绳子将孩子绑在背上,拿着自己做的画笔、算术本、小孩的尿布等四处写生。
    他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文革”中,人们的穿衣戴帽都得当心,都要革命化的、稍不留心,都会招来灾难。可石鲁的形象却依旧那么卓尔不群。一头雄狮般的长发不说,手上还常戴着枚很豪气、很豪华的大号宝石戒指。其实,这戒指是假的。那块很像祖母绿的大宝石不过是个玻璃弹球,而有点发乌的金架,是他用铜丝弯的。
    广州日报:“文革”期间听说石鲁两次从“牛棚”里逃跑?
    闵力生:1964年前后,石鲁的处境大起大落,他的身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1966年以后,他是在精神病脘、监管、批判和潜逃中思索的。
    广州日报:您还记得他最后一幅画画的是什么吗?
    闵力生:石鲁最后一幅画是有录像的,现在还能查到资料。80年,陕西发洪水,为了救灾,石鲁在病床上完成了一幅巨幅的荷花,当时卖出了3000元用于救灾,这是他最后的一幅画。可他生命最后画的荷花20多年来一直没有再出现过.不知道是遗失了还是敞然企收藏者的手中,现在没有一点蛛丝马迹。


乡绅世家的“顽子”

   
早在1985年,他的《华岳之雄》便在美国纽约以5万美元成交。1992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石鲁信手拈来的“空灵”两字,竟以5.5万港元拍出。1989年,他的《峨嵋积雪》在苏富比拍卖中以165万港元成交。3年后,《峨嵋积雪》再次在苏富比亮相,结果以235.4万港元成交,再创石鲁作品价格新高。如今,石鲁的画已成中国画中之神品。
    石鲁的祖父冯鹿荪是一个有文化、有政治见识的乡绅。在清四川“保路”风潮中,出任仁寿县保路同志会会长(一说为保路局局长),以他家族的团练为武装后盾,向清军叫板。石鲁的父亲冯子融不像其父那样多思多动,他娶妻生子后便过起了典型的乡绅生活,日与花木鱼乌书画骏马相伴。
    石鲁幼年在家庭教师指导下学习,他出生后身体瘦弱,祖父和父亲给他起乳名“永康”,希望能永葆康泰。到开始读书时,他却变得顽健好动。这样一个男孩,每日的功课却是背诵《三字经》,继之以背诵《诗经》,讲授《尔雅》等。直到他12岁前后,这个冯氏家族学堂才改授新制课业。但引导石鲁学画的不是家庭教师,而是他家和外祖父家收藏的那些卷轴册页。

成都美专始学绘画

   
石父因病亡故,石母开始对石鲁严加管教,希望他能重振冯家祖业,但石鲁生性活泼,受不了封建家法的禁锢,常与长工一起玩耍,情同手足,并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次,家中请来一位画家为院中的楼亭阁室作画,兼教族中子弟绘画,石鲁此时显露出过人的绘画禀赋,每次作画,皆是佼佼者,以致他的二哥冯建吴假期回仁寿省亲,看到小弟永康所作六尺整纸的水墨中堂时大为惊异,决心请母亲准许小弟随他去学画。
    1933年秋天,年仅15岁的石鲁徒步180里山路来到成都,进入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在东方美术专科学校,石鲁开始临摹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等诸家名作,崭露头角。1936年底,石鲁毕业,仍回到仁寿县,在文公乡小学任美术教员。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石鲁上课时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主张,针砭时弊,并组织学生排练抗日节目,由此得罪地方保守势力,加上此时母亲逼他完婚,结婚后第三天,鲁即离开文公乡,再次来到成都。
  这一次,石鲁到成都华西协和大学社会历史学系借读,当时,学校不少年轻人都向往革命,一次,林伯渠到学校作抗日讲演,石鲁听后深受感动,决心去延安参加抗日。1939年春,石鲁用家里寄来的学费,从寄卖店买来一辆旧自行车,开始了他的征途。他先是来到西安,入三原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3个月后转入民族革命大学,参与组织了先锋剧社,演出抗日戏剧。不久,石鲁暗中联系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奔向延安。

创立“长安”画派

   
石鲁到延安后,先是进入陕北公学,后又来到西北文工团。延安的一切令他感到无比兴奋。在文工团,石鲁担任美术组长,设计舞台布景、道具,在先锋剧社他演过话剧,在延安也参加演出了《生活在召唤》、《蜕变》等话剧,他是四川人,不会普通话,闹了不少笑话,便下决心不再演戏了,一心想去鲁艺学绘画,但文工团一直不放他走。两年后,石鲁终于下定决心。此时石鲁的创作以版画为主,兼及年画、连环画,作品有《娃娃兵》、《群英会》、《妯娌俩》、《民主评议会》、《打倒封建》、《说理》等。
    新中国成立后,石鲁出任西北美协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等职务。当时,俄罗斯油画正在中国展览,俄罗斯画家惊人的写实能力、表现生活情节的准确性令许多画家为之折服,整个中国的绘画创作,涌现出一股学习俄罗斯的潮流。石鲁冷静审视了中国绘画的现状和前途,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艺术主张,他认为,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格式与西洋古典写实主义的近
似,但表现方法上“笔墨加素描加淡彩”的效果却无论如何不能与西方近现代油画相比肩。在中国画画术讨论会上,他提出,“中国画自有其东方美学特征的科学性”,“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石鲁在中国画上的创新,吸引了一批西安画家投身进来。1961年国庆,石鲁与西安国画研究所的画家们的作品在北京展览,以其清新而豪放,瑰丽而清淡的风格,轰动了整个北京,在国内外画家中引起巨大震动,随即被称为“长安画派”。当时的画家在说到“长安画派”时,纷纷用“在国画新技法的发展上,可说是一颗炸弹”来形容。著名美术家吴作人说:“像他们这样大胆尝试,能有如此的成绩,在1961年的展览活动史上,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天才画家晚景凄惨

   
“文革”中,石鲁被斗成“黑画家”,当时西安的钟楼下挂着一幅别人贬低石鲁的漫画,石鲁则每天站在钟楼下,向过往的群众讲解。此时的石鲁只有借写诗来发泄心中的愤懑。石鲁的才华是绝代的。早在延安时期的“高傲”、“个性强”、“个人英雄主义”的帽子,一直追随着他。特别是在他辉煌的那十五年,他一直生活在成就与毁誉、才华与遭嫉的中国特有的生存形态中。他自命清高的孤傲性格像催化剂一样,助长了存在于阴暗角落里的恶的联合。1964年,他噩运来临,先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转战陕北》遭到批判封杀,随之严重的肝病袭来。
    1966年的“文革”开始,石鲁被关进“牛棚”,罪名是他被封为“野、乱、黑”的黑画。更有甚者,石鲁被“革命委员会”提名“判死罪”上报要求处决。
    石鲁在“文革”十年的画作由山水转为花鸟,他已无法从事有政治色彩的所谓创作了,只能回到传统,走文人画的路。“文革”中要求处死石鲁的报告迟迟没有能实行,原因是精神分裂症意外的救他一命。石鲁命运的奇特和悲情可见一斑。
    “文革”结束后,石鲁的问题并没有很快清楚,直到1978年石鲁病重,闵力生写信给中央的邓小平同志,后来北京来人将他接到首都治疗。由于他受的磨难太多太多,命运不假以天年,石鲁于1982年病逝北京,享年63岁。

他创造了奇绝悲壮的惨烈之美

   
石鲁最突出的特质,在于他是一个思想型、参与型、灵感爆发型的艺术家,而思想与参与则是他人格灵魂的核心。在他看来,真理高于艺术、行动高于文墨、内容高于形式。正因为如此,青年石鲁才叛离了书香豪门,奔赴了延安革命根据地。上世纪60年代初,石鲁则以他的思想力度和创造锐气成了“长安画派”的支柱。上世纪70年代之后,石鲁全力进入文人画的现代蜕变、艺术的大写意阶段。几乎把传统的画理和古训都踏在了脚下,完全不管不顾。他岂止是妄生圭角,简直是妄生荆棘;岂止是贪奇,简直是恋丑;他引入金石不是取其美,而是直接用毛笔追求钢凿斧刻之态;他强调力感不是靠运笔的直、拙、重、涩,而是靠前人不曾用过的神经质地抖动、高强度地提按和破坏性地转侧。
    同样的书愤,八大的笔墨既独特又合于古训,达到了公认的极高境界;石鲁的笔墨却以破坏古训为代价,在与传统,拉开巨大距离的同时,也与普遍的认同拉大了距离。
    恰洽在这里,石鲁显示了他的前卫性,显示了他对中国艺术从古典向现代形态转换的预言性。中国古典美学的全部基点是“中和”,要扩大中国的审美领域必须从反“中和”起步。石鲁从中国绘画的最高层面的文人画入手,先打入传统再解体传统,而不是直接移植西方现代的反“中和”形态,可以说是脚踏实地的革命和反叛。他将文人画推向了充实的、不和谐的、躁动不安的极端,创造了奇绝悲壮的惨烈之美。革命是以意为之,它难免做作、人工气,斧凿痕迹外露。我们无权肯定:人类不该接受惨烈之美,因为只有当人类的心灵更加坚强时才能欣赏它。

    --刘骁纯

开放信息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逢周一闭馆)

每日1630停止入场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烟雨路38

咨询电话:020-87351468

预约观展:

通过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预约,到馆出示预约二维码、预约人身份证进馆。如需预约改期请先取消预约重新预约。每个成人限带1名儿童(未满14周岁)。
目前仅接受散客(个人)参观。

热门文章
图片新闻